七一社區        注冊

溫儒敏:我看高考改革這一步

溫儒敏

2013年10月23日08:54   來源:經濟日報

北京市《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見稿),將語文分值從150分調到180分,英語從150分調到100分,文理科綜合300分調到320分,數學不變,還是150分。這個消息出來后,社會反響巨大,據網上投票統計,大多數人贊成,也有不少人反對。這是肯定的,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不可能意見完全一致。我是極力贊成這種改革的,這是經過多年爭論和反復研究后終於沉澱下來的結果,預示著舉步維艱的高考改革終於又邁出沉重的一步。

為什麼要增加語文高考的分值?理由有三。

一是語文學科屬於基礎學科,對學生思維能力、語言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對一個人成長的“覆蓋性”影響,是其他任何學科都難於取代的。語文學好了,能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基礎,語文學科可以說是“基礎的基礎”。有人可能認為,我是中文系教授,對語文情有獨鐘,說這話是“王婆賣瓜”。其實很多卓越的科學家也都強調語文的基礎性和重要性。著名的數學家蘇步青院士就說過,“數、理、化當然重要,但語文卻是各門學科的最基本的工具。語文學得好,有較高的閱讀寫作水平,就有助於學好其他學科,有助於知識的增長和思想的開展。反之,如果語文學得不好,數、理、化等其他學科也就學不好,常常是一知半解。”他強調的就是語文的基礎性。蘇步青先生曾向教育部部長建議,如果允許復旦大學單獨招生,第一天考語文,及格的再參加以后的考試,語文不及格的就直接淘汰。蘇步青擔任復旦校長時,就把語文列為自主招生考試必考科目之一,並說:“其他科目可以不考,但語文一定要考。”看來,語文的基礎性決定了它不應當和其他學科等量齊觀,適當增加高考語文的分值是完全必要的。

二則語文又是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的培養目標不只是知識和能力,還應當延伸到整體素養。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就把“語文素養”當作核心的終端的課程目標。而“素養”的考查是比較難於量化的,光靠一些知識性的題目,或者局限於一些具體的能力測試,都難於檢測總體的語文素養。高考之所以要考作文,也是希望通過作文來考查考生的語文素養,因為作文有賴於綜合能力,包括語言運用能力及其背后的思維力、審美力、文風,等等,其實就是素養。而這些年來,高考作文的分值一直在60分左右,顯然不夠,難於承擔“綜合考查”的任務。多年來,我和許多專家都呼吁增加高考作文和整個語文考試的分值,理由就是原來150分的“盤子”不夠大,需要擴大一點,才“盛”得下語文素養綜合考查的內容。

三是現在母語學習普遍不受重視,語文教學已經被邊緣化。因為語文素養提升要靠大量閱讀,要長期積累,很難依賴“短促突擊”的復習去提高考分,許多學生甚至認為語文學不學都差不多,這勢必放逐語文,擠掉本該學語文的時間給英語或其他“好拿分”的學科。有的學校甚至公開要語文給其他學科“讓路”。適當增加語文分值,將有利於恢復語文應有的地位,讓全社會重視母語教育。

現在很多人眼睛隻盯著分值的增減,而不看整個改革的方案,不同學科立場就難免有片面的爭執。就說英語的分值降低吧,其配套措施是平時增加等級考試,最終退出高考,實行社會化考試。其實是更重視英語,也更符合英語教學的規律。同樣,語文分值提高也並非萬事大吉,重要的是要改進現有的普遍的語文教學模式,向多讀書以提升素養的路上靠攏,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當然,語文高考命題和閱卷也必須改革,增加科學性和公平性。高考改革牽涉方方面面,需要積累,穩妥推進,最終的目標應當指向高考的社會化以及整個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有百利無一弊的改革是不存在的,既然踏出這一步,就要超越坐而論道,勇敢前行,不斷實踐與完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