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邏輯

袁久紅

2013年10月22日14:56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邏輯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集中地闡述了新時期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發展邏輯,為民族復興中國夢中的“文化強國”夢的實現進一步指明了正確方向。

當代中國的發展“奇跡”,重要的是源於我們黨有獨特的理論優勢,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由這一理論指導、開辟的“中國道路”之所以能發展中國,如同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樣,就在於它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邏輯的辯証統一,亦即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時又將其與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緊密結合。

在8·19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合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這一論斷精辟地指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之“根”、歷史之“源”、現實之“基”。突出文化沃土,將“植根”放在首位,意味深長。它昭示了一個顛扑不破的真理:科學社會主義的普遍原理隻有同各民族、各國家的具體的文化傳統相結合,把“根”伸向並扎入其深厚的文化傳統,從中獲得其豐厚滋養,才能存“活”顯“靈”,才能擁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從鄧小平到胡錦濤都深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邏輯,無論是“小康社會”思想,還是“和諧社會”理論都打上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烙印,故而廣為人民群眾認可、認同、接受。今天習近平同志提出的民族復興中國夢,既深深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的理想,更是接續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歷史傳統,特別是近代170多年來的無數中華兒女不懈奮斗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故而具有巨大的感召力。

從文化層面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華優秀文化結合的成果,這個“結合”或“中國化”的進程遠未完成,尚需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已取得的成果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在8·19講話中,習近平同志用“兩個最深”精辟地回答了這一問題。他說:“宣傳闡釋中國特色,就是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其中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我們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斗的精神支撐,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這一段話值得深深體味,而畫龍點睛之筆為“兩個最深”:“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傳統文化中積澱的民族精神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它本身與社會主義有著親緣性、相通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賡續的﹔不僅如此,它還是我們的獨特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多少年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總是眼睛向外,無視我們“自家寶藏”、“本地風光”,以至今日,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些基本經典,大部分國人都到了“看不懂”的地步。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當今世界普遍受到關注與重視,而中國在這方面相對薄弱,為此,彰顯與開發“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顯得特別迫切。

當然,我們也不能一味固守傳統,而是要在社會主義價值觀引領下不斷賦予文化傳統及民族精神(如“仁義禮智信勇”的中華核心價值觀)以時代內涵,不斷推進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互動融合,應對變化了的世界,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軟實力”才能極大的彰顯出來。實際上,民族精神也從來就不是凝固不變的,時代精神就是在當代創新發展著的民族精神。傳承、弘揚與彰顯包括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在內的中國精神,更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樞紐。

黨的十八大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這一任務從文化層面看就是要實現中國文化現代化與復興中國文化。這可謂是中國夢的“文化強國夢”。

中國文化在歷史上曾幾度輝煌,為世界先進,然而這個有著強勁生命力的中華文化在近代迫於西方列強的外來沖擊,中斷了自我成長的邏輯,被迫開始了向現代化轉型的艱難歷程。從“大歷史”視角,今天我們仍處在這個文化轉型的過程中,雖仍遭際著西方強勢文化的極大挑戰,但堅定社會主義方向,立足自身傳統優勢,自主創造新型現代性,已成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定文化立場。在8·19講話中,習近平突出地強調了文化方向問題,這就是“兩個鞏固”(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突出地強調了培育文化優勢問題,這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突出地強調了文化自主發展道路問題,那就是遵循文化發展規律,進行創造性轉化,“對我國傳統文化,對國外的東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隻要方向正確、優勢鮮明、道路科學,中國文化轉型、復興一定指日可待,如同習近平同志所說,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實際上,經過90多年的奮斗,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文化現代性轉型已由“外在沖擊”的被動發展模式穩然走上“內在轉化”的自主發展模式,總的來看,中華文化新輝煌的時代已曙光初現。剛剛去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科斯在其2012年出版的新作《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中就說,“在遭遇了一個半世紀的自我探索與自我否認后,中國在20世紀末建設中式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終於開始回歸屬於她自己的文化根基。”

(作者為東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黨總支書記)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