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0月1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半年多來出台的促改革、調結構措施落實情況匯報,部署進一步抓好夯實經濟穩中向好基礎的相關工作。會議通過研究促改革、調結構各項措施落實中存在的問題,強調四季度要以更大力度推進改革和結構調整,並要求以政策兌現為目標,毫不鬆勁抓落實﹔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抓手,繼續深化改革。
在筆者看來,“以更大力度推進改革和結構調整”顯得格外珍貴。自1978年至今,中國的改革開放便貫徹“以開放促改革”的思路,通過不斷開放市場,助推國內經濟改革。然而,當下中國的各項改革已步入深水區。從上一屆政府開始,這樣的論調便時有傳出,顯示改革遭遇到了強大的阻力。
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經濟增速處在合理區間和預期目標內是中央領導層極力推進改革和結構調整的關鍵。從日前公布的各季度數據來看,中國經濟在經歷了二季度的增速“低谷”之后,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再度出現回升,反彈至7.8%。而工業增加值、投資、消費、PMI等經濟指標都延續了早前經濟反彈的態勢,這說明在一系列“穩增長”政策帶動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的態勢逐漸顯現。
如果按照這個趨勢,今年全年的經濟增速應該還算樂觀,將會圓滿實現中央年初定下的7.5%經濟增長目標。所以,這會導致中央按既定方向來調整結構,甚至加大調整結構。
不過,如果仔細觀察中國經濟的一些數據,會發現情況並不都是樂觀信號。對於三季度經濟增長,官方的總結是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順利,中國內生需求在發揮作用。但實際上,三季度的經濟回暖與 “穩增長”政策力度的加強有關。隨著短期“穩增長”政策效力的褪去,中國經濟仍會被結構性的問題所困擾,這將會影響到明年或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的運行。
事實上,部分經濟數據出現了逐月遞減的態勢。比如,9月份國內的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2%,略低於8月份的10.4%﹔9月份的發電量增長 8.2%,低於 8月份的13.4%﹔出口同比下降0.3%,8月份則為上升7.2%。再比如,具有領先意義的“克強指數”在9月份也開始拐頭向下。在三季度工業用電量中,7月份至9月份分別為3609億千瓦時、3509億千瓦時、3003億千瓦時,三季度工業用電量逐月下降是值得堪憂的。
基於此,中國政府會怎樣處理?短期來看,中國政府不會改變目前宏觀經濟政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已經在多個場合表示,中國堅持不擴大赤字,不放鬆也不收緊銀根。這番表態可視為中國政府應對短期宏觀經濟波動的策略,以不變應萬變。這一點從央行近期的操作中可見一斑。市場預期,有經濟持續向好的支撐,后期貨幣政策謹慎意味或更加濃厚。
往深遠一點看,在“區間論”的總體基調下,宏觀經濟政策的反復依然很難避免,中國政府可能需要主動調整調控的區間,以維持“前瞻指引”的有效性——類比於歐美央行推出的利率預期,“區間論”可以視為中國版的“前瞻指引”。當前,市場預期認為,中國政府可能將於明年下調GDP增長目標,由7.5%降到7%,以適應宏觀經濟下行的趨勢。若如此,中國政府可以為調結構、促改革創造更多的空間,而不至於被“穩增長”綁住了手腳。
總之,中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勢在必行,而改革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唯一出路。如果結構調整不及時,中國經濟轉型將會失敗。我們無論如何要避免經濟增速下來了、結構卻沒調整的最差局面。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轉型,將是在降低增速的背景下,推行一場以提高經濟效率為核心的改革。(本報評論員 周子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