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融
各國政治制度發展的經驗表明,國民基本素質的提高和民主意識的增強,對推動本國政治體制的發展十分重要。與之同時,一些國家的經驗還表明,一個國家合理、有效的制度結構反過來也有助於推動本國國民公民意識和民主觀念的增強。二戰后西德政治制度的重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証。一些西方學者的研究表明,二戰后西德對魏瑪憲法的恢復和修正,幫助德國人建立起民主理念,提高了德國人的民主意識和對民主制度的支持率,顯現出合理有效的制度結構對增強國民民主意識的反作用。
基於此類經驗,當今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應從現有的制度結構入手,從我們已經看到的、存在著明顯缺陷的、廣大民眾強烈要求改革的制度層面入手,進行局部性的調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比較研究表明,由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不存在發達國家那樣的內部權力制約機制,因此官員遴選中的“道德”機制、以及對政府官員的外部制約就顯得更加重要。這一點已經得到中央有關部門的關注。除此之外,在代表制方面,對於怎樣的代表構成和立法程序更有利於代表性的實現、更有利於廣大公眾利益訴求的表達、更有利於公正、合理公共政策的制定,應該多一些深入的思考。對政府監督的有效性和相關政治機制的有效運行,也應多加研究,採取一些制度設計上的對策。
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應該是漸進式的改革。中國的發展需要一個穩定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改革中過度的振蕩將付出過高的成本,使公眾的利益遭受損失,最終還可能導致改革的失敗。在中國的改革進程中,上層精英的推動和掌控降低了這一成本,成為一種經驗。當今世界進入全球性變革的時代,“改革”而不是“革命”成為各國發展的主基調。怎樣使中國的政治真正走向程序性民主,怎樣通過合理、有效的程序去反映廣大民眾的要求,去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保持社會利益的平衡性,成為改革中需要認真思考和進行制度性設計的問題。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培植了一個精英階層,包括政治精英、經濟精英及其他社會精英。這個精英階層中的一部分人一直在思考中國的民主進程和發展道路等深層問題,努力推動著中國的改革。然而也正是在這個精英階層中,一些人在改革的過程中利用現行體制的缺陷去獲得權力,成為既得利益者,抵制國家的政治行政體制改革,由此而加大了改革的難度,成為中國深化改革的瓶頸。打破這一瓶頸,我國的政治與行政體制改革才能夠大踏步地向前邁進。這一切都需要智慧、需要創新性思維和勇氣。
在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中,建構既符合世界潮流、又與中國自身政治文化和社會現實相吻合的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便無從下手、無所遵循。沒有一個切合自身情況的核心價值體系,便無法凝聚整個中華民族,便使人們感到迷惘,使社會陷於混亂。
筆者認為,一方面,目前我國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應該有寬度,有世界性視野,符合世界潮流。此種核心價值體系應該是一個大概念,符合人性的基本訴求。另一方面,此種核心價值要能夠操作、不空泛,有實現的可能性。能夠成為國家發展中政策制定的依據,成為國家制度結構調整的前提,成為國人行為的准則。
首先,是使人民幸福的生活。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這一點尤為重要。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貧富差距不斷拉大﹔我們的體制設計和公共政策過程要對普通民眾的利益和生活境況予以關注。將這方面內容納入核心價值體系,既符合世界潮流,也符合中國民眾的利益訴求。其次是平等性問題。平等性屬於政治層面的問題,涉及到政治、經濟和社會各個方面。我們的核心價值體系應該體現人類的此種訴求,並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性政策去得以實現,保障公民權利的平等性。
(作者為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相關專題 |
· 《人民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