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晁福林:深掘文化寶藏 傳承華夏文明

——讀《華夏文明在甘肅》

晁福林

2013年10月17日08:46   來源:光明日報

 《華夏文明在甘肅》一書近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包括歷史文化卷和創新發展卷,每卷又分為上、下兩冊,總共四冊,一百余萬字。該書由西北師范大學劉基教授擔任主編,劉再聰教授、徐兆壽教授分別擔任歷史文化卷和創新發展卷的副主編。展讀全書,深感其集學術性、思想性、知識性、可讀性於一體,是一部很有歷史底蘊、值得閱讀的好書。

 甘肅歷史悠久,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甘肅境內始祖文化興盛,其中包括伏羲女媧文化、神農姜炎文化、黃帝文化等。甘肅新石器時代文化發達,典型的有大地灣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寺窪文化、沙井文化等。其中大地灣文化時間距今7800—4800年,幾乎涵蓋了整個中國新石器時代,其文化遺存創了多項中國之最,包括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宮殿式建筑、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繪畫等。甘肅彩陶文化興盛,前后時間跨越近5000年,具有獨立的發展體系。其中尤以馬家窯文化彩陶最具藝術水准,造就了彩陶藝術的巔峰。作為“關隴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早期周文化和早期秦文化先后興盛於甘肅隴東和天水、隴南地區,周人、秦人融合關隴區域的多樣文化,並以之作為發展壯大的重要基礎,相繼建立了對華夏文明影響深遠的周、秦王朝。

 甘肅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區域,著名的“絲綢之路”橫貫省境東西,長達1600公裡。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甘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絲綢之路文化,主要包括敦煌文化、簡牘文化、長城文化、石窟文化、五涼文化等。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敦煌曾長期作為世界古代多種文明交融薈萃的中心地區﹔近代以來又因為敦煌藏經洞的發現,使得敦煌學成為一門國際性顯學。甘肅境內出土簡牘近7萬枚,擁有“簡牘之鄉”的美譽。今甘肅境內殘存的秦長城、漢長城和明長城全長約5000公裡,這在國內絕無僅有,所以甘肅被稱之為“長城之省”是當之無愧的。甘肅境內石窟數量眾多,藝術精湛,遂使甘肅享有了“中國石窟藝術之鄉”的美譽。五涼文化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甘肅河西地區為中心而形成的區域文化體系,該文化對保護和傳承華夏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直接促成了隋唐制度文化的燦爛輝煌。 

古代甘肅鄰近且部分屬於農牧交錯地帶,地處東西南北文化交融薈萃之所,長期的族群互動與交融使得甘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中國歷史上的氐、羌、戎、月氏、烏孫、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吐谷渾、吐蕃、黨項、蒙古等民族和政權都曾先后在甘肅境內生活和發展,這使得甘肅長期成為中華民族諸多族群密切接觸的重要區域。伴隨著民族融合,甘肅境內又形成了伊斯蘭教文化、藏傳佛教文化等民族宗教文化。

 總之,甘肅具有悠久而豐富的古代歷史文化資源。《華夏文明在甘肅》一書則是“甘肅文化發展研究院”和“華夏文明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相繼成立后推出的重要優秀成果。(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