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社論
政府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時不失聲、不缺位,不是單向發布信息,而是在與民眾互動的基礎上,關注輿論動向,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昨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回應社會關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見》。“意見”指出,各部門要建例行新聞發布制度,政府負責人要主動接受在線訪談,各部門應積極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確保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時不失聲、不缺位。
政府理應積極發聲,發揮大V的作用,涵養公信力。遺憾的是,時下在一些重大突發、社會熱點事件上,有的地方或部門動輒處於“靜默狀態”,抑或是反應緩慢,沒成大V,反成了“僵尸號”。在此節點上,針對性地出台意見,要求確保政府在重大突發或社會熱點事件上不失聲,意義自不待言。
不失聲,不是單向發布信息,而是在與民眾互動的基礎上,關注輿論動向,及時回應社會關切。重大事件發生后,輿論場中,難免眾聲喧嘩、觀點蕪雜,而公眾也處在真相焦渴之中。涉事地方或部門唯有積極發聲,信息公開,才能對接其知情訴求﹔跟民眾雙向交流,為其答疑解惑,才可擊潰流言,以正視聽。
這次余姚水災,當地政府最初就是由於發聲不夠迅速,遭到民眾質疑。由此不難看到,面對突發事件,及時發聲是何其重要。也隻有建立並完善應急機制,第一時間發聲,促使信息透明,並與公眾良性溝通,觸摸民意脈搏,才能消解民憂,也調動民眾理性表達、有序參與的熱情。
不少突發事件,比如地震洪災中,事發地有時會通訊中斷。在這緊急情況下,政府更應啟動應急機制,保証發聲渠道的暢通,既為循序紓解鋪路,也給公眾吃下“定心丸”,驅散流言,消弭無謂的焦慮。
在新媒體時代,這類應急機制,更應注重時效,利用平台優勢。借助微博微信等渠道,各級政府部門應成為“永遠在線”的大V,最及時地信息披露,公開事態進展、政策動向等,並與網民居間互動,拓寬交流路徑。各級政府部門若能利用好新媒體,在緊急關頭,及時發布權威信息,並針對求助等信息做回應,想必也會消除許多對政府反應慢的批評。
構筑此類應急機制,也是取信於民的必要前提。事實上,在重大事件中,民眾秉持的往往是“結果導向”。因而,即便遇到障礙,政府也該“創造條件”發聲,去推進信息公開。若因失聲造成應對乏力,則無疑應按下“問責”鈕。
說到底,重大事件面前,政府應該成為持續在一線發聲的大V。啟動應急機制,積極發聲、回應民意,是其應履之責,也是增進信息透明、助推信任共振的不二途徑。
相關報道見A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