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平
追尋中國大學發展的歷史足跡,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的大學精神是在中華文化大環境的影響下形成的,是在一百多年辦學實踐中逐步積累和凝練的。
首先,興學強國是中國現代大學精神的元始。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堂,創建於清末的1895年,開啟了中國現代大學的先河。中國現代大學不是自生、自為之物,它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1894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華民族處在危難之中。為了救亡強國,盛宣懷奏請清政府在天津建立北洋大學堂,他在奏章中提出“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的“興學強國”主張。其后建立的京師大學堂和各省立大學堂也都以“興學強國”為建立目的。可見,“興學強國”精神是中國現代大學精神的元始,是中國現代大學初創時期的共同精神訴求,更代表了處於被侵略、被壓迫情況下的中華民族的整體訴求。
“興學強國”是中國現代大學百余年來不斷進步和發展的精神動力,並且根據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不斷增添新的內容,使得大學精神能夠與時俱進,不斷提升,成為引領中國大學前行的風骨。
其次,立德樹人是中國現代大學精神的根本。大學是進行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場所。我國傳統教育注重“修身明德”,養成良好的人文精神﹔而西方現代教育則更多地強調“科學理性”,培養人的科學精神。在學習西方基礎上,我國建立起現代大學,西方工業文明的知識成果,代替了中國傳統教育的“經史子集”,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然而,經過一百多年的教育實踐,負面影響逐步顯現,大學教育工作中技術化和非教養化的功利主義傾向加劇,導致了人才培養的片面發展和大學人文精神的缺失,乃至忽視了人文、社會科學在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進入21世紀,已是知識經濟社會和經濟全球化時代,強烈呼喚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相互融合。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首先是樹立人才的精神品德,有為國家、民族而奮斗的精神。“德”字為先,“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淺薄,雖成亦小”。“德”是人成才的基礎,也是衡量人是否成才的標准。因此,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首先是提高德育質量,將人的精神塑造融入知識和技能傳授之中是高校的時代責任和根本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