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牛小俠:何為大學的追問

牛小俠

2013年10月15日08:14   來源:吉林日報

原標題:何為大學的追問

  人們總是在不斷地追問大學是什麼?基於高校類型和學科定位不同,答案眾說紛紜,大學是學生基本技能訓練或培養的機構,大學是一種人文精神的塑造,比如綜合性大學﹔大學是學術精神自由流淌的聖地,大學是民族精神凝聚的教育聖地等等,師范院校主要塑造學生的職業技能,工科院校主要培養學生從業技能,同時帶有人文精神的塑造。與此不同,各種職業技術學校主要追求的是一種純粹技能的訓練。綜合大學不僅要塑造學生的專業,更在於培訓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博大胸懷。

  每所學校都有自己別具一格的特色,這些特色是每個學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安身立命本”,但大學之所以是大學,並不在於每所大學所固有的特色,它應該有其作為“共性”的精神或內涵,這種精神或內涵是所有大學生存的根基。從個體的發展而言,大學應當是每個個體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發揮的地方,它應承載著挖掘每個學生潛在能力或素養的神聖使命,要想真實挖掘學生的才能就要因材施教,做到有教無類,這就要求學校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這主要通過學校特色教育體現出來。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學校培養的人才應當是社會需要的人才,有人把此“一致性”稱為是學校人才培養機制與社會人才需要機制的“無縫對接”,然而,這種“無縫對接”在現實社會中很難真正的實現,原因何在?有人說是學校教育機制出現了問題,進行高校體制改革,這種做法雖然是可取的,但關鍵性問題並沒有意識到,那就是怎樣改革?學校培養人才無市場真正的病根是什麼?大部分學校都認為是學校管理體制出現了問題,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加強管理這只是一個手段而已,管理手段出了問題還是大學理念出了問題,大學之所以是大學,它一定內涵著某一社會特定的時代精神和要求,這種精神和要求主要體現在某些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上,一般意義上,教務管理者總是把人才培養方案落實在課程設置上,認為全面的就是科學的,其實不然,在當今人才分化的教育體制下,全面性的教育不應當是大學教育的主旨,它應當是基礎教育的主旨,大學教育應當是使強者更強,優者更優的,這樣才能培養出拔尖人才、創新性人才,隻有這樣的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更具有市場競爭力,所以大學素質教育包含著一個重要的內涵,那就是專業業務素質的塑造。深究之,專業業務素質一定是建立在正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基礎上,否則專業素質越強,破壞力和殺傷力也就越大,如清華大學朱令陀案,復旦大學投毒案等,因此,大學主題精神:塑造正確的人格形象+過硬的專業素養,可稱為“形象陽光和專業陽光”,這樣的人才才能使社會、國家更加陽光。

  大學要培養陽光的人才這一“產品”,與工廠生產出的“產品”有著本質的區別。從表面上看,大學更像一個工廠或企業,有生產者和被生產者,被生產者很顯然就是學生,生產者是學校,它基本上分為四大模塊:教務處、科研處、學生處和組織部,這四大模塊構成了大學基本教育主體,最直接的主體是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另一個與學生密切接觸的學生管理工作者,如各級別的輔導員、教學秘書、系主任和學校學生處的各位指導教師,每個崗位都有自己一套的管理方式和理念,即大學生產者的多元化和被生產者的單一化,就像現代的家庭管理孩子的模式,四個或六個大人管理或教育一個孩子,基本主旨都是向善的,讓孩子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才,同樣,學校各個主體初衷都是非常好的,從各個環節上對學生加強管理,現在的問題是各個環節是否是一個完整的鏈條,如果不是,就會培養出“四不像”的學生,不是一個完整鏈條的生產環節不可能生產出優質的產品,更何況,“學生”這一特殊的“產品”,它是一種活生生的生命,對其培養需要一些人性化的方式使之受到熏陶和感染,從而使其認可自己和社會,所以,大學教育首當其沖的是一種理念上的教育,主要體現在兩個理念上的教育:一是讓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建議或思想,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現代學生最大的毛病就是自以為是,比較自大,總是把自己的感受或情緒普遍化。大學生與中學生、小學生最大的區別就是應當能夠很好駕馭自己的情緒,主動利用自己理智,“不因某人而己悲,不因某人而拒善”。二是正確發揮“主體性”。主體性是一種創造性和思想性,而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活動。一般人對課堂教學的誤解,認為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就是讓學生多回答問題,讓學生參與活動,這是一種表面化和庸俗化的理解方式,真正的主體性雖然以學生活動作為依托,但並不停留在這表面現象,它應當是教師的某一個理論、想法能夠帶給學生思考,從而更快更好進入學習狀態中,以便深入把握專業理論知識,從而帶給他思想性和創造性,這應當是主體性的真實內涵。

  總之,與工廠或企業把產品推銷出去實現其經濟價值不同,大學通過其特殊的產品實現個人、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使命,通過與眾不同的產品實現其時代價值和表征民族精神,所以,大學不是工廠或企業,它是一種學術精神、民族情懷和國家的憂患意識,它承載著國家的榮辱、民族的精神和歷史的使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