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校長佛斯特說過一段話:“大學的本質是對過去和未來負有獨一無二的責任——而不是完全或哪怕是主要對當下負責。”讀后頗有感觸。
關於對過去與未來的責任,是不是被我們的大學忽視了?
世界近現代的歷史都說明,國家的發展和崛起都和大學有關。德國的大學並非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但19世紀時,德國的大學理念在世界上可算是最先進的。洪堡當時強調學術自由,強調科學研究與教學結合,引領了當時世界大學教育的風尚,科學技術的中心也由英國轉移到德國。那時候,美國大學也學習德國的先進教育理念。可以說,先進的大學教育理念促進甚至引領了德國的崛起。日本明治維新之后,1877年成立了第一所近代大學——東京大學,重視“實學”,對后來的工業發展起了很大作用。有人說,先有哈佛,后有美國,這不僅僅只是表明時間的先后,更重要的,恐怕是哈佛學術獨立和思想自由的傳統如何影響和鑄就了美國人的自由與創新精神。19世紀美國贈地學院(聯邦政府基於“莫雷爾法案”將其擁有的土地贈與各州興辦、資助教育機構——編者注)的興起以及后來社會服務的理念,也對美國的發展和崛起起了重要作用。這些例子都說明了大學對未來的作用。
大學對未來的責任是什麼?其實很簡單:引領。大學應該服務社會,但不能僅僅成為社會的風向標,而應該成為社會的發動機。大學,尤其是一流大學,應能引領科技發展、社會思想和文化的進步。
中國大學目前對社會的引領作用尚不明顯。盡管眾多大學已經開始重視科學研究和技術成果轉化,在國民經濟建設中日益發揮重要作用,但基本上還是以跟蹤國外科學研究和先進技術為主。近些年國家在科研的投入上大幅度增加,高校的研究與開發取得了巨大的成績,能力和實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但是,由於政府有關部門和大學自身的觀念意識不到位,研發方面過於注重短期實效,以至於對科學技術的引領作用依然微乎其微。好在我國政府和很多一流大學都已經意識到今后要能引領科學與技術的進步。
而在事關社會發展進步的思想和文化方面,中國大學的引領作用絕不可忽略不計。譬如說,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國家治理結構、形態等會產生什麼變化?未來中國社會民主與法制的走向,如何創新基層社會管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世界文化中能夠吸取什麼營養,能否展現為世界所接受的價值觀?這些都需要思想碰撞,而大學恰恰就是思想碰撞的最好場所。正是在思想的碰撞中,大學將起到引領未來的作用,也即真正肩負對未來的責任。
誰都明白,國家的現代化首先是人的現代化。而大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人,那麼人的現代化的重任,自然就落在大學肩上。目前,我國大學甚至還缺少這方面的意識。我們沒有意識到為了國家的現代化,這一代年輕人需要何種思想前瞻?需要怎樣的思想儲備?沒有這方面的充分准備,恐怕就會延誤改革的進程,或者增加改革的難度。
影響社會進步的思想,多半產生於“思想市場”中。一個繁榮的“思想市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而大學應該是“思想市場”中的最重要組成部分。
可見,大學欲引領社會進步、引領未來,重要的在於能出思想。能出思想的根本又在於獨立精神與學術自由。丘成桐先生曾說:“大學應該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引領社會,而不應該在政府、企業或傳媒的驅使下迷失方向。”
遺憾的是,目前我國的大學,在此方面顯得有些游移不定,常常左顧右盼,唯恐逾越雷池。的確,學術自由不能保証不出錯誤思想,但正確的思想,往往是在錯誤思想的伴隨下形成並真正深入人心的。其實,當今中國大學中並非缺少有思想之人,他們的思想也有所表達,但是相當一部分都沒能在更大的平台上表達,有些僅限於影響很小的幾個網站上,或散見於博客、微博、微信,甚至茶余飯后的閑談中。
引領表現在開放性、批判性。開放主要表現在對不同思潮乃至異質思維的包容。某些異質思維,很可能在未來被証明是正確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一思想在出現之初,不就是一種異質思維?即使某些異質思維是錯誤的,在與正確思想的碰撞中,人們也很容易識別其謬誤,而不至於有太大的社會危害。這一點自信恰恰是我們應該具備的。
引領也表現在批判性,社會中先進的思想往往都是在質疑與批判中逐步形成的。大學是知識分子最集中的地方,應該是思想最活躍的地方,也是能夠體現一個社會先進程度的地方。如果在大學中都不具有開放性和批判性,恐怕就很難體現其先進性,更遑論對社會的引領作用以及對未來的責任了。
大學不僅要給社會提供先進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她向學生提供面向未來的思想、知識和意識,使學生養成面向未來的習慣。在思想活躍的大學中,學生耳濡目染,自然養成獨立思考和面向未來的習慣,這對於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是有重要意義的,而且也關乎中國崛起以及“中國夢”的實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社會目前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時期。處在社會轉型期的大學,更需要發揮她對未來社會發展、社會轉型的引領作用,這是大學尤其是一流大學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