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三中全會前瞻:中共依靠群眾凝聚改革動力

2013年10月14日11:01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中國聚焦:中共依靠群眾凝聚改革動力

  62歲的薛洪台是貴州省鳳岡縣琊川鎮茅台村牧羊組村民。作為由全村民組400多人選出的黨員代表,他在村裡的“兩會”上是有發言權的。

  茅台村“兩會”即黨員、村民代表大會,每年至少開四次,全村52名黨員代表和87名村民代表聚在一起,主要討論村組如何發展的問題。

  最近一次上“兩會”,他帶了兩個“提案”:“一是把剛修通的通組公路硬化了,二是給組裡新修一條灌溉溝渠,解決附近田裡沒水源的問題。”

  在公推直選等“選舉民主”在基層廣泛推行的同時,許多縣區、鄉村也和鳳岡縣一樣,探索村民自治中的“協商民主”。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將對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問題進行部署。中央要求把群眾需求作為改革的重點,著力解決好事關民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最近,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就創新群眾工作方法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楓橋經驗”是指浙江楓橋干部群眾50年前創造的“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辦法。

  如今的基層協商民主,被認為是中共與時俱進、走好群眾路線的重要實踐。“它的宗旨是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踐行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中共遵義市委黨校副教授范浩卿說。

  中國的改革始於35年前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它促進了中國經濟發展。但由於種種原因,農民對農村集體組織的依附性有所降低,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群眾“脫節”現象日益嚴重﹔重大決策不經過農民討論、損害農民合法利益事件時有發生,使得干群關系緊張。

  如今,中國的改革到了新起點。全面深化改革能否推進,最重要的需要廣大人民積極參與,調動和發揮群眾的創造性。各項改革要落到實處,必須同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緊密結合起來。

  中共十六大以來,基層民主法制建設有了很大進步。中共十七大提出“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發展基層民主。

  中共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並系統論述了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同時強調,在政治體制改革中“完善基層民主制度”,以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加強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為重點,拓寬范圍和途徑,豐富內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

  據國務院發布的數據顯示,到2012年底,中國98%以上的村委會實行了直接選舉,村民平均參選率達到95%﹔95%的村實現村務公開,90%以上的縣制訂村務公開目錄,91%的村建立村務公開欄。

  江西、河南、浙江、四川等地,從縣鄉到基層村組,也紛紛開出各種“藥方”,治療黨群、干群的“離心”問題,化解基層矛盾。如江西南豐縣在全縣170個村委會建立了“農民議事室”,浙江溫嶺則實行“鄉村民主懇談會”。

  “以往政府推行工作,群眾帶著情緒來配合。”茅台村黨支書何光明說,“現在群眾自己討論想干啥,溝通渠道通暢了,黨群、干群關系也明顯好轉。”

  群眾路線促進了農村的改革發展。何光明深有感觸地說,五年來,村裡一直想修一條排水渠,但因征地問題就是談不攏。現在通過全村黨員代表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多次評議和審議,130多戶農戶自願無償提供了15畝土地,水渠4個月就修建完成了。

  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也是中共施政改革的一大著力點。目前,增強群眾參與、強化群眾監督正成為中共各級組織的施政理念。

  在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實行黨員旁聽制度,變重大決策閉門定為公開定。江蘇省無錫市鄉鎮街道全部開展了參與式財政預算改革,群眾代表可對項目行使無記名投票表決權。

  但一些專家和干部認為,群眾路線、基層民主也需要通過改革來完善。貴州遵義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吳起認為,協商民主的決議需要鎮、村財力支持落實,中西部地區集體經濟“空殼村”較多,“村裡無錢腰杆不硬”,將影響基層黨組織樹立公信力。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李良棟說,堅持走群眾路線,不斷拓展基層民主,可以為國家進一步促進民主發展奠定基礎,這樣才能在改革開放中使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成效和變化。(記者 李驚亞)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