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玖 朱 敏
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這些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產業,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正在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引擎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但總體來講,當前我國文化產業仍然存在種種缺陷和不足,與發達國家成熟的文化產業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突出表現在:我國文化產業普遍規模較小、集中度較差,缺乏龍頭企業和世界著名品牌,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與日趨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相適應,與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及廣泛應用還不相適應,與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新形勢還不相適應。據有關數據統計,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偏低,不僅遠低於美國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也低於其他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由於起步較晚、經驗欠缺等諸多原因,我國成了西方發達國家文化產品的主要消費地。而由於我國文化產業缺乏創新,我國本土所生產的文化產品難以成功進軍國際市場。更加嚴重的是,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在外來強勢文化的沖擊下,消亡、流失的現象十分嚴重。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是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增強文化產業發展活力,應該堅持以體制改革和科技進步為動力,提升文化創新能力﹔堅持走中國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道路,學習借鑒世界優秀文化,積極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繁榮發展﹔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快推進重大工程項目,擴大產業規模,增強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堅持內外並舉,積極開拓國內國際文化市場,增強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增強文化產業發展活力,要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統一。每一種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有著自身的優點和長處。我們要注意處理好傳承和創造的關系,讓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一方面,隻有做好文化傳承,有效地保護文化的“根”與“魂”,才能原汁原味地繼承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持續保持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最終保証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在做好文化傳承的前提下,必須及時適應國內外新的環境變化,積極吸收其他外來民族的優秀文化,有意識地進行文化創新和創造。傳統文化也隻有切實做到與時俱進,才能發揚光大、興旺發達。因此,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學習借鑒一切有利於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於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於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機制。要加強文化領域智力、人才、技術引進工作,鼓勵文化單位同國外有實力的文化機構進行項目合作,學習先進制作技術和管理經驗,鼓勵外資企業在華進行文化科技研發,發展服務外包,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
增強文化產業發展活力,要重視金融支持。可考慮積極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杆效應,著力實現文化產業投資主體和渠道的多元化,建立符合法律和市場需求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制。可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文化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積極倡導鼓勵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大力開發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企業“走出去”的貸款擔保業務品種。可探索支持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進入主板、創業板上市融資的路徑,鼓勵已上市文化企業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等再融資方式進行並購和重組,迅速做大做強,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可考慮以文化企業為主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設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應該繼續推進國產動漫振興工程、國家數字電影制作基地建設工程、多媒體數據庫和經濟信息平台等重大文化建設項目,選擇一批具備實施條件的重點項目給予支持。
增強文化產業發展活力,還要尊重文化發展規律,充分發揮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積極性。人民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為廣大群眾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者提供廣闊舞台,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提高社區文化、村鎮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建設水平,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與此同時,還要及時總結來自群眾、生動鮮活的文化創新經驗,推廣大眾文化優秀成果,在全社會營造鼓勵文化創造的良好氛圍,讓蘊藏於人民中的文化創造活力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