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張砥:文化認同是增強愛國意識的基礎和條件

2013年10月11日08:07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文化認同是增強愛國意識的基礎和條件

  觀點提要:

  對任何國家而言,文化認同都是最基本的認同。愛國很重要的一環,就是愛本國的文化。振興中華文化,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是新形勢下我們培養愛國意識、增強愛國情感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新形勢下,要實現更好的愛國,迫切需要更好地凝聚國人的文化共識,隻有全國上下一起發聲、一起努力,人人充當中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的傳統文化才能獲得歷久而彌新的生命力。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央視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一經播出便掀起了一股“漢字聽寫熱”,並一度獲得全國第二的收視率。長假期間,同樣廣受關注的還有央視關於愛國的系列街訪,鏡頭面前,答案五花八門,網絡之上,思考和議論更是如火如荼。兩檔節目火爆熒屏,讓人們看到了漢字的魅力、體味著愛國的熱情,更烘托出一條共同的情感主線,那就是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對國家的熱愛。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和靈魂,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任何國家而言,文化認同都是最基本的認同。中華民族五千年耕耘奮斗,近代以來中國革命、建設成果彪炳史冊,改革開放30多年發展奇跡驚艷世界,其背后都離不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堅守。時至今日,我們強調要以文化興國、強國,都必須構筑在文化認同的精神基石上。如何振興中華文化,如何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是新形勢下我們培養愛國意識、增強愛國情感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置身這個大背景下審視,此番漢字聽寫大會之所以能引起全社會巨大反響,就在於其引發了人們對於中華文化認同的強烈共鳴。作為中華文化的符號、精髓和最重要的傳播載體,漢字是中西文化相區別的一大根本標志。但一段時間以來,在西方文化的大浪面前,很多人對“英語熱”趨之若鹜,對“洋節目”奉若圭臬,反而將對漢語的教育、對本國文化的傳播放在了次要位置。再加上電腦時代的沖擊,提筆忘字、會說不會寫的現象日趨普遍,漢字所承載的文化感和歷史感正在被淡漠。可以說,漢字所面臨的問題集中體現了我們傳統文化當前的困境,那就是重視不夠,自信不足。在這個問題上,漢字聽寫大會可謂抓到了點子上,像這樣的文化節目還應當更多一些。

  強大的文化認同是增強愛國意識的基礎和條件,這已為歷史和現實反復証明。新形勢下,要實現更好的愛國,迫切需要更好地凝聚國人的文化共識。應當看到,今日中國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價值取向日趨多元,人們思想觀念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明顯增強,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難度和挑戰在加大。從國際上看,國家間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意識形態的交流和碰撞,都在日趨激烈。要在這場較量中佔得先機、把握主動,就必須更加注重文化的能量,讓中國聲音講得出、傳得開,讓“中國價值”佔據應有的位置。而這些都需要有一個高度認同的文化傳統作依托。

  實際上,愛國常常就體現在每個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熱愛上。建設文化強國,絕不是看文藝晚會能搞多大、多氣派,各種選秀大賽有多火、多熱鬧,而是要看我們是否能夠始終堅守和發揚光大自己的優秀文化。我們強調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要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和自信。面對新的歷史條件和新的文化環境,隻有全國上下一起發聲、一起努力,人人充當中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的傳統文化才能獲得歷久而彌新的生命力。

  這些年,我們糾結於文化精品匱乏,文化競爭乏力,其實很大程度上還是我們在吃透中華文化精髓上存在欠缺,在傳播傳統文化精髓上存在偏誤。在新的傳播格局下,人們閱讀和接收信息習慣正在改變,對文化的理解和訴求也在改變,這就要求我們在理解弘揚自身傳統文化的時候,不能生吞活剝、囫圇吞棗,而必須注重與時俱進的梳理與創新,學會運用現代傳播方式和手段來進行傳承和弘揚。就拿漢字聽寫來說,以競賽的形式通過電視節目展現出來,就能激發起這麼多人識字、認字、寫字的熱情,足以說明我們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上可挖的潛力還有不少,能做的文章也有不少。

  愛國很重要的一環,就是愛本國的文化。國家崛起,民族復興,離不開文化的力量作支撐,這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實現“中國夢”已在路上,隻要我們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更好地凝聚對中華文化的共識,激發中華民族文化創造的活力,讓人民更好地共享文化繁榮的成果,就一定能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