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發言摘登

2013年10月09日08:40   來源:光明日報

 

本期主題

 “花溪河畔聚群賢,孔學堂中話輝煌。”9月29日,本報和貴州省文明委在貴陽孔學堂聯合召開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

 會上,來自各地以及貴州本地的專家學者、一線工作者暢所欲言,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重要意義的深刻論述,從各自不同的角度,談了對弘揚中華文化、振奮中國精神、努力實現中國夢的認識。本期《論苑》摘錄座談會發言,以饗讀者。

 中國精神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靈魂動力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歷經磨難,卻生生不息、繁榮昌盛,關鍵之一是擁有中國精神,她是我們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靈魂和動力。中國精神有著多種概括和表達,在我看來,最簡單准確的方式就是《易·象》上的那兩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簡言之就是勤勞儉朴,愛國愛民。

 什麼是自強不息?無疑就是勤勞儉朴,就是不停地生產勞動、實踐創造,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堅守自己的工作崗位,恪盡自己的社會責任。“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不生”(墨子《非樂》上),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勤勞創造世界、發展社會並且改善人生,所以,一直堅持“克勤於邦,克儉於家”。自強不息也包括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即戰勝自身的種種貪欲和虛榮,保持自身儉朴的生活和本質。勤勞則“百善生”,一切毛病都是從“懶”開始。“懶散二字,立身之賊也。千德萬業,日怠廢而無成,千罪萬惡,日橫恣而無制﹔皆此二字為之。”(呂坤《呻吟語·修身》)

 什麼是厚德載物?這種被稱為“坤”“順”的“柔”“和”品質,就是仁愛和諧,其最集中的表現就是愛國利民。古人愛用“仁”這個詞來表達,它不但是指“親親”,而且能夠“泛愛眾”,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尤其是要關愛弱勢群體。通過愛人利民,與他人、集體一起,結成融洽和諧的社會關系。“仁”不但關系著與他人的關系,而且還決定著“國之所以興廢存亡”。

 今天,當我們面對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時,我們更加認識到,中國精神不能丟,不能變,還是應當立足於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也就是說從勤勞儉朴和愛國為民做起,自覺發揚中國精神。沒有它,我們就會成為一盤散沙﹔有了它,我們就有了精氣神,就能夠團結,充滿干勁和希望,就能夠奮進,不斷奪取新的勝利。(中國倫理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社科院教授 陳 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綜合了“全人類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了四個“講清楚”,特別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中最具影響力的東西是文化精神與核心價值觀。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所積澱的文化精神包含四大基本精神:一是“以人為本、以德為體”的道德人文精神,二是“經世致用,濟世安民”的政治實踐精神,三是“開放兼容,和而不同”的多元和諧精神,四是“實事求是,革故鼎新”的務實創新精神。這四大精神中,最根本的精神是“以人為本、以德為體”的道德人文精神。至於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我認為可以歸納為“一道八德”論,即以“仁”為根本之道、以“義禮智信、忠廉和敬”為常用大德的道德人文主義價值觀。

 誠如總書記所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這個“深厚的歷史淵源”就是以儒家“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理想為遠大目標、以“一道八德”為基礎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人文主義價值觀。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明確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個字,其中有16個字即“富強、文明、和諧、公正、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來自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另外8個字即“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來自於西方文化傳統的自由主義價值體系,同時也屬於社會主義共性的核心價值體系。這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是吸收和綜合了“全人類智慧”而形成的新型核心價值體系。

 總書記講話中指出:“對我國傳統文化,對國外的東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這個方針包含了兩大方面,一是“古為今用”,即傳承與發揚中國文化傳統中歷久彌新的核心價值。二是“洋為中用”,即正確對待外國的文化與文明成果,吸收非中華文明傳統中那些優秀的歷久彌新的文化精神與核心價值。(浙江省社科院哲學所原所長、浙江省儒學學會執行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 吳 光)

 中國文化自覺與貴州文化自覺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文化豐富多彩。苗族有一個蝴蝶媽媽的傳說:楓樹倒下,飛出蝴蝶媽媽,她跟水泡泡結婚生了十二個蛋,人類隻不過是十二分之一,還有其他的各種動物。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天下一體、萬物一家。這就是貴州特有的文化,貴州人應倍加珍惜。

 除了民族特色,漫漫歷史長河中,貴州這片土地上也曾產生過很多燦爛的文化。王陽明在貴州成就了他的學說——以道德為信仰的弘道力行的大丈夫精神。還有北京大學的首倡者貴陽人李端棻,他本是清政府的高官,可以安享榮華富貴,但為了國家的前途命運,向光緒舉薦康、梁,積極參與變法改革,70歲被發配,后回到貴陽,宣講培根、孟德斯鳩的學說。在他彌留之際,坐著滑竿,帶著家裡全部的五千銀元,給每個學校贈上一份錢。對他身上閃耀著的愛國、創新、民族、自由的精神,貴州人應該感到自豪。

 貴州不僅出過大文人,還出過企業家。比如華之鴻,他的父親崇尚文化,叫他背書學文,並且留下遺囑,要辦文化產業。華之鴻謹遵父囑,開辦文通書局。書局一直賠本,華之鴻用賣茅台酒和鹽賺來的錢支撐著,堅持印最好的書,因為他一直牢記父親的話:貴州這片土地,離開了文化不可能翻身。企業家的這種既重德修文又善於經營的品德,應該成為貴州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而言之,做到了文化自覺,我們才能夠看清自己,找到方位,適應世界,自主前進。(貴州省人大原副主任、貴州省文聯主席、貴州省文史館館長 顧 久)

 結合貴陽特色弘揚傳統文化和生態文化

 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結合貴陽特色,要努力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一是深入挖掘突出特色,大力弘揚具有本土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貴陽傳統文化豐富多彩、種類繁多,既有在貴陽修文龍場悟道提出“知行合一”的陽明文化,又有花溪金竹鎮古夜郎鼓文化,還有苗族“四月八”,布依族“三分三”“六月六”等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再有甲秀樓、文昌閣、陽明祠、青岩古鎮、息烽集中營等,這些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貴陽將本土文化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加強市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不斷增強市民的自豪感、歸屬感,實現了二者的有機結合和良性互動。

 二是因勢利導發揮比較優勢,大力宣傳普及生態文化。貴陽市早在2007年就做出了生態文明城市戰略決策,並先后獲得了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國家提出2020年貴陽要建成全國示范生態文明城市的戰略目標,下一步貴陽將大力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生態優勢,通過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等高峰論壇、中國貴陽避暑季等避暑旅游節慶活動,加快生態文化的宣傳普及,培養市民生態文化的自覺意識和良好的形態行為習慣,真正讓貴陽從自然地理上的生態城市變成文化上的生態之城。(貴州省貴陽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帥 文)

 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人”

 中華文化講究全面的發展,動態的發展,用“文”來“化”我們的生命,提升我們的境界,創造美好的世界。中華文化就是學習的文化,要謙虛。謙,才能學。中國人對自然界有無限的關懷,中華文化有倫理性、有生態性,因為要和自然相處,與萬物有關。庄子講的要和天地精神往來。

 中華文化有藝術性,杜甫、李白、曹雪芹……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象征,代表著中華文化生命的傳承。中華文化還有宗教性,但不是西方意義的宗教信仰,它的宗教性是開宗立派、教化生命,對這個世界充滿信心。

 有些人講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實際上,我們信的是自己生命的善良面,信自己的良知,信自己的仁愛精神,這些開化出來就成為倫理世界、道德世界、和諧世界。講清楚中華文化一定要從全面性角度入手,我們一開始就關照人的存在性,我們有文化生活、藝術生活、道德生活、倫理生活、宗教生活、信仰生活,這些都要全面地看待。(貴州大學中華文化書院院長、教授 張新民)

 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結合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傳統間雖存在差異,但在某些根本的理論關節點上有著貫通之處。如都強調人可以自我做主而不皈依於外在的上帝,都相信通過自我奮斗而使自身得到德性與能力的提升,都體現出了思維的辯証性,都試圖從社會性的層面來規定人的本質,都突顯了人之實踐的重要價值,等等。這表明,如果從民族性角度來看,則可以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之間的同異有更為清楚的認識。

 盡管科學社會主義誕生於19世紀40年代,但無論是在東方和西方,人們對理想社會的期盼均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已出現了以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人皆得其宜等為基本特質的大同之世的理想。自此以后,大同之世不僅作為一種社會理想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先民,而且在近現代構成了接引科學社會主義思潮的重要思想資源。但是,正如毛澤東在評價著有《大同書》的康有為時所指出的,中國文化傳統雖早就確立了大同理想,卻沒有能夠“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而科學社會主義之所以為科學,很重要的原因是其指明了“社會革命”這樣一條走向社會主義的現實道路。因此,完全有理由認為,科學社會主義是對包括中國的大同理想在內的“空想社會主義”的超越與升華。

 中華文化之所以歷經五千年而不衰,一個重要的原因正在於她能夠以海納百川的心胸和氣度虛心吸納外來文化之優長。由於種種因緣際會,現代中國成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文化傳統與西方現代文化的“三星會聚”之地,這無疑為中國文化面向未來的進一步發展准備了十分豐厚的思想資源。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並成為當代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對促進中國文化的現代變革、對充實和升華中華文化的內在生命力,均具有重要意義。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內容到形式的深度結合,是中國文化面向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既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傳統之優勢互補而又充分吸收了西方現代文化之優長的當代中國文化,必將能夠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教授 李翔海)

 “內聖外王”:中華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華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一言以蔽之曰“內聖外王”。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完美人格的不懈追求。“內聖”即對完美人格的不懈追求,這首先體現在立身以剛健。把自強不息作為君子必備的品格。中華文化向來講求剛柔相濟,在剛健中修身立德的同時,也講求待人接物要溫柔敦厚、持謙用柔。謙恭表現於生活,就是儉朴。如果沒有儉朴的美德,不能做到“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也很難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立身剛健、待人謙柔、生活儉朴,三者三位一體,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傳統完美人格。

 二是對和諧社會關系的道德規范的探索。“禮之用,和為貴。”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和良好的社會秩序,一直是中華文化追求的目標。為此,先賢們對各種社會角色應遵循的道德規范的探索,有一個重要結論即道德要求的雙向性,君臣、父子、夫婦、兄弟、婆媳每個角色都要遵循自己的角色道德,且互為依存,不可偏廢。

 我國傳統倫理道德,還特別強調明禮誠信。孔子不僅把“信”當作個人必備的道德修養,還將信提到治國平天下的高度。禮在倫理道德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倫理道德的外在物質表現。禮將道德整齊劃一,同時,道德也通過禮來體現,才更具有可實踐性。這種禮與德結合的思想,對於我們今天進行道德建設和制度建設,依然具有啟示意義。

 三是對崇高人生境界的卓絕鑄造。追求不朽的人生境界,在先賢看來,立德無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德的內涵非常廣泛,要而言之,仁義始終處於核心地位。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時,明確表示“能行恭、寬、信、敏、惠”即是仁,已有以仁統帥其他道德的意思。韓愈更進一步,提出“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將仁義置於傳統倫理道德體系的核心地位。居安宅、行正路,博愛眾生,這種崇高的境界也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這些也必將激勵我們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執行院長、教授 黃朴民)

 以博大的胸懷傳承振興中華文化

 現在我們都認識到要用堅韌不屈的胸襟、與時俱進的態度、改革開放的手段來直面滾滾而來的全球化浪潮,這樣才能使中國人民,在物質生活方面達到世界經濟水平,進而在其他方面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是我們的本、我們的根,必須不斷與時代精神相結合、不斷更新自己。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任何民族要保持完全原汁原味的精神是不可能的。世界四大古代文明隻有中華文明沒有斷過,這是因為我們始終堅持愛國主義、自強不息等一系列優秀的、向上的、有生命力的精神。但今天我們還必須看到固有的、精神上的糟粕,比如因循守舊、官本位、家長制權、盲目崇拜權威、壓制個性等等,還需要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鑒別和改造。在今天的精神生活、行為規范當中有很多積極科學的東西,那是我們文化融合的結果,比如,平等意識、民主意識、法治意識、自主意識、競爭意識、效率、責任、創新、契約、博愛,甚至包括共和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些概念都是中華傳統和外來文化相融合的結果。以博大的胸懷來弘揚中華文化,我覺得這個策略非常重要:保証我們的“本”,然后進行整合、融合、發揚光大。(貴州省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 徐 圻)

 貴陽市第十六中學辦公室主任、語文高級教師邱勇軍:

 作為一名教師代表,我隻談六個字“認識、踐行、展望”。

 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而且必須是當代中國人特別是青少年的重要教育資源,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能夠使青少年對燦爛的中華文化產生崇敬之情,形成純正的愛國情懷、良好的行為規范、高雅的審美情趣,還能培養他們質朴誠實的道德操守、健康正確的哲學思想,這些必定有助於引導他們樹立正確、高尚的道德觀念,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觀。

 踐行。教師的價值觀既涉及教師的道德素養,也關系其教育的學生是否具有向上、向善、向前的精神力量。作為教師,我們要知道育人才是教育的根本,我們應該以孝悌對待家人,以誠信對待朋友,以道義對待取舍,以仁愛對待社會,以厚德對待萬物。教師把自己這個“人”字寫好,是教出好學生的前提,也是更好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

 展望。今年貴陽市教科所編寫了適合於貴陽的國學鄉土教材,並在中小學普及。20年后這些學生或許會成為富有中華文化素養的中國人。他們熟知和領悟了數千年來供奉的中華文化經典,能容易地認同人類社會千百年來共守的基本道德價值,會以更高的文化自覺謀求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

 貴陽市省府路小學校長、小學高級教師杜鵑: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我們更加振奮。近年來,我們做了一系列校本特色的傳承文化工作,我們編寫了“傳統美德系列教材和應用”書籍,低年齡段教傳統禮儀,高年齡段教傳統文化。

 在工作中,我發現學校的教師大多都是“80后”“90后”,他們不知道一些基本的禮節。有一次教師節,學校把退休老師請回來座談,年輕教師們都不太懂得要讓老一輩的教師們先入座,這樣最基本的禮節,在教師中都缺失了,那孩子們呢?正是發現有這樣的問題,我們就決定從禮儀入手,讓每個孩子從進校開始,學習最起碼的中國人的禮節。我們精心挑選了入座、站立、行走、見面、交往、飲食、拜賀七個禮節進行教學。當時我的想法很簡單,每個人要做一個文明人,就要做一個有禮有節的人,不管到什麼場合知道該做什麼樣的事情。

 我們還分年級做了《弟子規》《三字經》《論語》的教材,把經典的段落與孩子們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結合起來,讓孩子們在誦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領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

 (本版發言由本報記者柳路、呂慎整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