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從尋夢、追夢到筑夢、圓夢,始終包蘊厚重的教育元素。教育是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重要基石,關系到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夢的教育元素富含殷切的人民情懷,以人民性為核心價值,在價值理念上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人民主體地位的歷史觀根本一致。
一、中國夢包蘊厚重的教育元素
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在積貧積弱的危難之際萌生民族復興夢,將教育作為救國圖強的重要元素和力量。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一直重視文化教育工作。早在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提出的七項目標中,就有兩項事關教育:“改良教育制度,實行普及教育”﹔“女子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教育上一律享有平等權利”。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確立了“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應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主要任務。 ”黨的八大進一步指出:“文化教育事業在整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
在經歷一段時期的曲折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認,黨和國家的工作著重點 “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並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自此,教育成為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重點。鄧小平提出的“根本大計是要從教育著手”,成了科教興國戰略和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重要思想基礎。之后,經過歷次黨的代表大會和各級黨委、政府的持續有力推動,“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運興衰,系於教育”、“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等,成為教育發展的國家目標和社會共識。與此同時,“有學上”、“上好學”也成了億萬家庭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遍手段和有效路徑。
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一次記者見面會上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 ”此后,他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証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可以看出,“更好的教育”和“學有所教”是創造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舉措,做好這些工作,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造福人民。
二、中國夢的教育元素富含殷切的人民情懷
中國夢的教育元素在價值取向上充滿包容性,既包括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社會價值,也涵攝人民幸福生活的個人價值。新時期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和逐步完善,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與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導致社會思想和價值追求也日趨多元。在這個過程中,人的主體地位和價值得到確立,開始追逐著個人的求學夢想、擇業夢想、家庭夢想、人生夢想。接受良好教育成為人民群眾的強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為全社會共同心聲。
黨的十七大首次將教育納入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十八大報告提出,“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並將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社會建設的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一中全會講話指出:“我們一定要堅持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同日他在同中外記者見面會講話中,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具體化為教育、工作、收入、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服務、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等。此后,他將中國夢歸根到底落實為人民的夢,實現從國家夢、民族夢向個人夢想的拓展與深化,落實到公民幸福生活相關的“上學夢”、“就業夢”、“安居夢”、“致富夢”等。從而將中國夢從國家、民族的“宏大願景”,與公民幸福生活的“微觀願景”有機結合,實現貫通與匯合,使中國夢的教育元素富含人民情懷,彰顯鮮明的人民性。
三、中國夢的教育元素應成為人民幸福的助推器
中國夢的教育元素意涵豐富,既是中國夢目標願景的一部分,也是中國夢實現途徑和手段的一方面。它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億萬家庭通向美好生活的階梯,應當成為人民幸福的助推器。
教育對於人民幸福的助推是通過培養人、提高人的素質和能力實現的,隻有廣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相關方面協同配合才能實現,關鍵在人。首先,辦學以教師為主體,必須緊緊依靠廣大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規律教學辦學,充分調動廣大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教師和校長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政治和業務素質,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其次,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多樣化、個性化、創新型人才成長提供良好環境和機制,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第三,圍繞人才培養和人的成長,應大力推進大、中、小學有機銜接,教學與科研、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學校與家庭、社會密切配合,加強校校之間、校企之間、校所之間合作,完善人才培養體制機制,調動社會力量支持和參與教育的積極性,消解教育領域的各種利益矛盾,形成人才培養的教育合力﹔第四,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在大力加強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同時,尊重實踐、尊重創造,鼓勵大膽探索和勇於開拓,努力使教育改革深入推進。
助推人民幸福,教育應當正確處理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共同利益、不同群體特殊利益的關系。一方面,我們要努力促進教育公平,促進公民受教育權利公平、機會公平、程序公平、規則公平,加強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加快縮小城鄉、區域教育發展差距,幫助特殊群體解決上學難和學習困難﹔勇於突破教育領域利益固化的藩籬,努力讓人民群眾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另一方面,我們要注重提高教育質量,注重教育內涵發展,協調好教育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發展的關系,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提高教育質量上來﹔深入研究經濟社會發展和用人單位對人才結構培養質量需求變化情況,提高各級各類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提高各級各類教育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教育需求的能力。隻有統籌處理好社會需要與人民群眾對良好教育需求之間的關系、教育公平與質量的關系,形成教育發展和個人發展的更大空間,使每個學生都成為有用之材,人民幸福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
相關專題 |
· 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