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特別策劃: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李基禮:百年奮斗史 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弘揚

2013年10月08日10:41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雜志

■編者按 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要進一步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沿著正確道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就必須具備正確的歷史觀。本期特邀有關專家學者,圍繞“從歷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歷史虛無主義是對民族精神的消解”“民族精神孕育道路自信”“百年奮斗史: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弘揚”,推出特別策劃——“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並發展的,為本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的、進步的價值取向、精神理念和意識形式。民族精神在現實與歷史之間構成了一種張力,它深深地扎根於本民族的歷史土壤之中,是民族的基因和“遺傳密碼”。然而,民族精神的種子要生根發芽,必須與當代民族實踐相結合,受當代民族實踐的滋養,唯有如此,才能生發出更具生命力的精神。因此,民族精神是歷史與現實的辯証統一。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整體性意識狀態。民族精神是本民族成員為了共同目標,在個體實踐有機結合成一種整體性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精神狀態、精神品質和精神理念。把社會理解為孤立個人集合的舊唯物主義是無法真正理解民族精神的實質與形成規律的,隻有站在辯証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把握民族精神的人民性和整體性。

共產黨的領導賦予中華民族精神先進性

近代以來,康有為、梁啟超等率先論及了民族精神,它是民族意識覺醒和民族自我反思的直接表征。此時的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自我反思中的精神歸屬和身份確認,它不僅成為激勵國民奮起抗爭的精神支柱,而且也是民族成員自我認同的精神家園。然而扎根於中國傳統社會的民族精神因西方列強的入侵而備受打擊,精神家園在堅船利炮中備受摧殘。此時的民族精神不僅要為抵御列強入侵提供精神動力,而且要在迎接挑戰中實現自我更新和發展。在此歷史背景下,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揚舉步維艱。

自鴉片戰爭以來,盡管先哲們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揚做出了突出貢獻,但他們要麼囿於知識分子的單槍匹馬,要麼限於少數社會階層孤軍混戰,都難以擺脫自身的局限性,最終未能完成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使命。直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奮起反抗,為了實現民族解放、國家富強兩大歷史任務而努力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揚才卓有成效。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遺產,總結歷史實踐,創造性地培育和弘揚了民族精神,實現了民族精神的推陳出新,返本開新。毛澤東立足於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在分析其特點的基礎上,去偽存真,把中華民族精神概括為不甘屈服的革命精神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自強不息精神兩大精髓。他根據不同歷史階段和特定歷史環境,總結和闡發了在長期革命斗爭過程中育化出來的各種具體的革命精神,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根據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跡,總結和闡發了在革命實踐中形成的白求恩精神、張思德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南泥灣精神等等。鄧小平則分析了黨領導人民在實踐過程中展現出的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發揚革命和拼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民在各個領域和戰線上展開了新的社會實踐,總結和提煉出抗洪搶險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

與傳統的民族精神相比,百年奮斗中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弘揚具有其獨特性,集中表現在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上。盡管人民群眾是民族精神塑造和弘揚的主體,但在百年奮斗史中,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民族精神更具進步性、世界性和自覺性。缺乏科學理論武裝和缺乏先進政黨領導的工人階級難以與強大的資產階級展開斗爭。在中國人民的百年奮斗史中,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各進步階級和階層才凝聚為強大的力量,由此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逐步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具有先進性和人民性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奮斗歷程中培育和弘揚了民族精神,各種先進精神都深深烙上了黨的領導的痕跡。

中華民族百年奮斗史表明,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人民才形成了當代中華民族精神。黨的領導賦予了中華民族精神以先進性,使民族精神的培育符合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潮流,符合人類社會的歷史演進規律﹔也正是因為黨的領導,人民群眾才更加自覺地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使培育和弘揚達到科學化高度﹔也正因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為了更好地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鞏固他們的主體地位,民族精神才有了活水源頭,有了頑強的生命力。

百年奮斗中的民族精神體現了最廣大的人民性

民族精神是民族歷史的深深積澱,但民族歷史並不是少數精英和歷史人物的行為,而是人民群眾為主體的實踐活動史。民族精神同樣並非少數精英和歷史人物思想和行為的產物,而是人民群眾實踐活動的體現和產物。中華民族精神之所以能夠在歷史變革中實現自我更新和發展,關鍵在於它是人民的精神,它深深扎根於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中,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融化於人民的夢想中。

中華民族精神形成於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人民的實踐活動是民族精神塑造和弘揚的活水源頭。民族精神是人民群眾在歷史實踐中體現出來的精神狀態、精神品質和精神理念。不管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延安精神,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大慶精神,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載人航天精神,無不產生於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是對人民群眾在實踐活動中精神狀態和境界的概括和總結。在革命和建設的各條戰線中涌現出來的英雄人物及其具有的獨特精神品質,並非產生於“魯賓遜式”的隻身抗戰,而是脫穎於廣大人民之中。他們來自於群眾,扎根於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人民群眾實踐狀態的凝結和聚合。因此,脫離人民群眾的實踐去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隻能是緣木求魚,水中撈月。

中華民族精神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民族精神獲得生命力的力量之源。唯物史觀告訴我們“社會物質”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產物。民族精神是人民群眾在追求自身根本利益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精神狀態。它之所以能夠被本民族成員深深認同,歸根到底是它體現了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了人們維護自身利益的迫切性和緊迫性。任何不能體現人民根本利益的“外來精神”一時可能成為時髦的宣傳口號,提升“點擊率”,最終會為人民群眾所否定,所拒絕。在近百年奮斗史中,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成功地弘揚傳統優秀的民族精神,培育出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和時代潮流的新精神,實現民族精神的當代化,最根本的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中華民族精神育化於人民的夢想之中。馬克思認為,人之所以超出“蜜蜂”的根本之處是在“建造蜂房”的時候在頭腦中就已經構造出“蜂房”,它就是人的理想和夢想。為了實現夢想,人民不僅要通過實踐創造出客觀的物質力量和現實基礎,而且要有飽滿的精神狀態、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科學的精神理念。當然,上述精神形態是人民在理想轉變為現實過程中形成的,反過來激勵著人民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因此,離開人民群眾的夢想去談精神是沒有意義的。民族精神就是一個民族的人民在實現自己的夢想中鑄就的精神樣態。離開民族的人民的夢想去談民族精神,隻能是空谷回音,無法產生“愚公移山”的現實效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的百年奮斗史,是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這一夢想的歷史,正是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塑造、發展和弘揚了中華民族精神。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