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特別策劃: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李捷:從歷史中塑造民族精神

2013年10月08日10:34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雜志

■編者按 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要進一步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沿著正確道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就必須具備正確的歷史觀。本期特邀有關專家學者,圍繞“從歷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歷史虛無主義是對民族精神的消解”“民族精神孕育道路自信”“百年奮斗史: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弘揚”,推出特別策劃——“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裡,提出了“從歷史中塑造民族精神”的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進行歷史教育,並不是要耽擱在歷史的苦難上唉聲嘆氣,而是要從歷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發展規律,激勵人民繼續前進的信心和勇氣。”

歷史有豐富的思想和文化蘊涵,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這不僅是因為從歷史中可以得到許多有助於治國理政的智慧啟迪,得到許多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真諦,而且還可以從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正能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呼喚中國精神,呼喚中國力量。這種精神及其力量的源泉,正來自於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5000多年的文明史之中,來自於100多年中華民族為抵御外侮、振興中華、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奮斗之中,來自於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和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國家繁榮、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實踐之中。

首先,要從弘揚中華文化基因中實現民族精神的塑造。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精神滋養。在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史上,有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加上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的發明,這些因素支撐著中國成為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在這一歷史過程中,中華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發展進步,締造了多元一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鑄就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成為中華民族的鮮明標識和精神基因。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充滿著歷代先賢的愛國之舉、憂國之情,充滿著各族人民的和睦相處、同舟共濟,充滿著中華兒女的革故鼎新、奮發圖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寶貴精神財富和力量源泉。

其次,要從弘揚中國近代以來愛國主義傳統中實現民族精神的塑造。中國歷史自1840年起,就進入了飽受西方列強欺侮、割地賠款喪權事件接踵而至的屈辱時代。然而,有壓迫就有反抗。也正是從1840年起,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這一反抗斗爭,到了20世紀中國人民抗日民族戰爭達到了輝煌的頂點,不僅取得了東方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也為贏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與此同時,變革行將就木的封建制度也成為當時時代的主題。從太平天國運動到洋務運動,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直至以五四運動為標志,催生了將反帝與反封建熔於一爐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生,同時也造就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日起,中國近代歷史命運為之一變,從此逐漸走上了奪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決定性勝利的偉大道路。正是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把中國歷史上的愛國主義傳統同中國革命傳統緊密結合起來,鑄就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中央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民族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唱響了一曲在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斗爭中弘揚愛國主義傳統和中國革命傳統的凱歌。

第三,要從弘揚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實現民族精神的塑造。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了人民當家做主、共同建設現代化新國家的新紀元。新中國從舊中國接手的是一個百業凋敝、民不聊生的爛攤子。但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奮發圖強、開拓進取的精神,取得了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初步解決了佔世界人口1/4的中國人的吃飯穿衣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催生出雷鋒精神、鐵人精神、三線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精神注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生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吹響了改革開放的時代最強音,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實現了從基本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國家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歷史性提升,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在這一歷史過程中,形成了以抗擊非典、汶川地震搶險救災、成功舉辦奧運會和世博會、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等為標志的時代精神,再次為中華民族精神注入了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

站在歷史與現實的聚焦點上,我們無限感慨。這一從歷史中塑造民族精神的歷程,給我們以下啟示:

第一,如果把民族精神比作一條滾滾向前的長河的話,那麼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每一個階段猶如這條長河的一段段支流。每段歷史都以其時代精神為這條滾滾長河注入了新的活力,譜寫了新的篇章。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蘊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基因,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精神不息,活力不止。

第二,縱觀中華民族精神從古至今不斷發展變化的歷史,會發現兩種力量同時存在。一種是發展變化的力量,另一種是傳承積澱的力量。發展變化的力量,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推動著中華民族精神不斷與時俱進,不斷發展進步。傳承積澱的力量,將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留存下來,又不斷汲取著民族精神的新養料,推動著中華民族精神一脈相承,不斷弘揚光大。這兩種力量的交融,便鑄就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撐。

第三,站在21世紀新的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運而生絕非偶然。它既是我們黨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開辟出的強國富民之路,也是植根於中華文明沃土,植根於中華文化基因和精神基因結出的風華碩果。隻有古老而又風華正茂的當代中國,能夠孕育出這樣的累累碩果﹔隻有源遠流長而又生機勃勃的當代中華文明,能夠催生出這樣的時代結晶。

第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既呼喚著中國力量、中國自信,更呼喚著中國精神、中國軟實力。中國特色,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產物,也是中國實踐、中華文化積澱的產物。通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已經同中華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當代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成為中華文化之魂。從精神與文化的層面看,中國特色,是中國精神、中華文化、民族魂的當代版,是國家軟實力的集中體現。中國力量、中國自信來自何方?就在中國特色!

當今,中國處在大變革之中,世界同樣處在大變動之中。變革、變動,會給我們帶來迷失、迷茫,也會給我們帶來機遇、夢想。立足於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基因,就會戰勝迷失與迷茫,捕捉機遇,去奮力實現夢想。我們學習歷史,重溫歷史,擁抱的不僅僅是未來,還有自強不息、拼搏不止、與時俱進、銳意進取的民族精神。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兼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