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重視文化產業的協同創新

范 周

2013年10月07日10:39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重視文化產業的協同創新

  根據不久前公布的我國文化產業國家統計數據,現階段,我國文化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去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實現了較快增長,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18071億元,比上年增長16.5%,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6.8個百分點﹔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穩步提高,佔GDP的比重達到3.48%,比上年增加0.2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對當年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為5.5%。文化產業正向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的方向邁進,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值得注意的是,從2011年到2012年,文化產業增速呈現出放緩趨勢,文化產業高速發展動力不足等現實問題對產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從市場主體看,當前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再是孤軍奮戰。文化產業既和科技融合,又與旅游嫁接,還與金融有所關聯,尤其當下愈加明顯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對文化“走出去”、特別是文化貿易“走出去”提出的更高要求,進一步將向產業“協同”要“效益”提上日程——這要求高校、科研機構與地方政府、企業無縫對接,密切合作,以便達成共贏,即文化產業的協同創新。

  當前,推動文化產業“協同創新”時機已經成熟。我國文化產業研究已經走過了從概念辨析、體系建構到學科建設發展等長達十余年的准備期的醞釀和發展,隨著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將文化產業發展提到新的歷史高度,文化產業各界開始進入產業發展的“深水區”。

  文化產業的協同創新,既要改革傳統的產學研結合模式,又要深入開展文化科技領域核心技術攻關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強化產業發展的科技與人才支撐﹔既要強化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與機制協同,重點突破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制度障礙,建設服務型政府,推動政企分開、政事分開,還要加大財政、稅收、金融、用地等政策的扶持力度,完善企業孵化、公共技術支撐、信息網絡等公共服務,形成集科技體系、管理體制、政策法規和公共服務體系等多維度協同創新的新模式和新機制,系統保障與推進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既要回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面對的一系列問題,又要根據我國的特殊情況解決文化發展的實際問題,頂天立地地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協同創新之路。

  可以說,強化協同創新是實現新時期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必由之路,同時還是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門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之顯現。

  作為一個富有時代色彩和改革意味的命題,“文化產業協同創新”對尋找未來中國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具有很強的理論與實踐意義。而協同創新的有效執行關鍵在於平台的搭建、主體的解放和資源的整合。

  首先,從文化產業發展的制度環境來看,文化發展不再是“一家主管”,而應該融合土地、財政、稅收、人才,乃至於教育的學科建設等部門一並協同創新。因此,體制機制的創新是文化產業發展協同創新的根本。在文化產業繁榮的背后,其產業結構不合理、缺乏行業自律機制等問題都在影響產業發展。

  其次,從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來看,協同創新的前置條件是思想觀念大解放,以往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土圍子”現象亟待以協同創新的思維和行動破解。協同創新旨在探索區域內各創新主體之間協同創新的領域和路徑,以區域發展的現實需求為出發點,從解決重大現實問題入手,建立跨領域、區域的創新聯盟,凝聚力量,實現創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無論電影、電視劇,還是出版、動漫,都是協同作業的產物,不可能靠單打獨斗“獨闖江湖”﹔而管理的“土圍子”思想恰就成為協同作業的障礙。例如對人才流動性的壟斷,無論企事業單位,還是高校、科研院所,都想把人才變為其“私產”,為其流動制造種種障礙,使人才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一解放思想的“閘門”,需要通過協同創新得到打開。

  第三,從文化產業發展的全球視野來看,協同創新已是國際文化產業發展的普遍趨勢,我國文化產業要走向國際化必須“借船出海”。中國文化產業隻佔國際市場不到4%,文化貿易出口隻佔了我國出口總額的1%,離“世界文化產業強國”目標尚有很大差距。而由於中國經濟的不平衡性,要求文化產業走協同創新之路。例如,我國東中西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差非常懸殊,這必然帶來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從而使文化消費出現不同狀態。由此,對於文化資源的再認識,就成為當前新一輪的文化發展過程中需要警醒的問題。可以說,文化產業研究的新層次不僅是一個產業問題,而是所有產業的協調發展如何與社會進程相輔相成的問題。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健、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