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有句名言:人是要有點精神的。這個“精神”既是一種情懷,一種境界,也是一種奮發,一種超越。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不知從何時起,世界觀上的物質主義、道德觀上的相對主義、功利主義、現代犬儒主義和歷史觀上的虛無主義等思潮開始流行,榜樣的力量隨之遭到削弱,信仰的力量隨之受到沖擊。所以,新時期意識形態建設的一個現實課題就是,如何將社會成員的思想觀念引導到統一的社會共識上來,為實現中國夢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礎,從而形成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近年來,作為經濟強省的廣東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的追求,從文化大省到文化強省目標的提出,一次又一次提煉廣東精神,其實也是在尋找廣東繼續前行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支撐。
堅守主流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為打牢廣東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首先,需要堅守主流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毋庸置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我們這個社會佔主導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它不僅具有必然性與合法性,而且還有高度的融合力、強大的傳播力和廣泛的認同性,它在中國的指導地位是不可動搖的,我們隻能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首要內容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然后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黨的十八大報告概括得更為具體,層次也更清晰:“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繼續弘揚和培育廣東精神
要打牢廣東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需要繼續弘揚和培育廣東精神。廣東精神和民族精神、中國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中國精神主要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內涵包括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2012年廣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首次用9個字概括了新時期廣東精神,即“厚於德、誠於信、敏於行”。“厚於德”側重於對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是廣東精神的來源和基礎﹔“誠於信”側重於對以誠信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市場經濟倫理的融合和堅守,是廣東精神的時代要求﹔“敏於行”側重於對敏行、敢為、實干的當代廣東鮮明特色的彰顯,是廣東精神不斷發展並永葆生機的內在動力。可以說,廣東精神就是當代廣東的主流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致的,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廣東的具體表達,踐行廣東精神其實也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發展、社會理想要與民眾福祉高度契合
打牢廣東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社會理想和民眾福祉要高度契合,即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高度統一。夢想的實現需要強大的力量,而力量的來源就是人民的團結。無論是新期待還是新夢想,抑或是前行的新動力,人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這就是讓社會理想更加契合自己的福祉。有了這個高度契合,社會發展與人民福祉、社會理想與個人追求就會互相促進,人民就會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努力奮斗。對於廣大人民來說,這種契合是具體的、可感的、切身的。無論是期待更好的教育、更滿意的收入、更穩定的工作,還是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歸根到底都是希望生活更美好。讓人民生活更美好,這是中國夢的重要內涵,也是廣東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實現前提。
化解社會矛盾凝聚社會共識
打牢廣東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必須化解社會矛盾凝聚社會共識。改革開放以來,廣東雖然在經濟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但不可否認,也存在一系列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比如,經濟發展的成果有沒有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社會保障有沒有進一步加強、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有沒有得到有效緩解等等。而要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打牢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簡單依賴行政手段,搞思想控制和愚民政策都行不通,必須從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著眼,認真聽取廣大民眾的利益訴求,及時化解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進而增進社會共識。(作者系華南農業大學哲學系教授)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8·19重要講話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