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以全民健康促進全面小康 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2013年09月29日08:59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以全民健康促進全面小康 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9月27日,中央宣傳部、中央直屬機關工委、中央國家機關工委、教育部、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在京聯合舉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系列報告會第七場報告。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作《以全民健康促進全面小康 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努力》的專題報告。

問:如何看待促進人民健康在實現中國夢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斌: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民族夢、國家夢最終要落腳到人民的夢上,著眼點是為人民謀幸福。健康是幸福的起點,一人之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之健康是立國之基。以全民健康來促進全面小康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支撐,守護全國13億多人的健康,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衛生計生工作的神聖職責。

黨的十八大描繪了在新時期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加快科學發展的宏偉藍圖,明確提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近日指出,“人民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必須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努力做到讓人民群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堅持預防為主,努力提升城鄉居民的健康素養﹔構建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的衛生計生事業格局,不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

問: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民群眾整體健康狀況有何改善?面臨哪些挑戰?

李斌: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人民健康,把維護全體人民健康作為始終如一的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徹底洗雪了“東亞病夫”的恥辱。國際上衡量一國居民健康水平最常用的有3個指標:人均預期壽命、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建國初期的35歲提高到2010年的74.8歲,孕產婦死亡率從1949年的1500/10萬下降到2012年的24.5/10萬,嬰兒死亡率從建國初期的200‰下降到2012年的10.3‰,綜合反映我國城鄉居民的健康狀況已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人民群眾生活和生命質量大大提高。

新形勢下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差異化的健康需求,還面臨著巨大挑戰。一是工業化、城鎮化、疾病譜變化和生態環境變化等對人民健康的影響更加嚴峻。一方面,由生態環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化以及社會因素導致的食品藥品安全、飲水安全、職業安全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我國面臨傳染性疾病和非傳染性疾病雙重負擔,新發傳染病不斷出現,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居民主要的疾病負擔。二是衛生計生資源配置等體制機制問題更加凸顯。衛生計生資源總量和優質資源不足,服務能力亟待提高,資源配置、居民健康水平在城鄉、地區和人群方面還存在顯著差異。三是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更加緊迫,比如群眾的大病醫療費用負擔仍然較重等等。

問:我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包括哪些方面,下一步將如何發展?

李斌:全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醫療救助,分別覆蓋城鎮就業人口、城鎮非就業人口、農村人口和城鄉貧困人群。到2012年年底,基本醫保的參保人數已經超過13.4億。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高度贊賞中國政府這一偉大成就,認為在很短的時間裡,將城鄉基本醫療保險覆蓋95%的人口,織起世界上最大的一張基本醫療保障網,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經運行10年,2012年參合人口達到8.05億,參合率為98.3%,實現農村地區全覆蓋。籌資額從2003年的40億增加到2012年的2484億,政府補助標准從最初的人均20元提高到今年的人均280元,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提高到75%左右,切實減輕了農村居民看病負擔,改變了貧困農民小病拖、大病扛的狀況,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大大減少。

“十二五”期間將加快推進全民醫保體系建設,逐步提高政府補助標准和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加快建立統籌城鄉的管理體制,促進均等化、廣覆蓋,大中城市要解決好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醫療保障問題,做到全民覆蓋﹔逐步建立異地就醫結算機制,完善醫保關系轉移接續政策,全面推進支付方式改革,提高管理服務水平﹔積極推進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試點,建立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機制,大力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減輕大病患者醫療費用負擔。

問:如何推進公立醫院改革?

李斌:公立醫院改革是醫改的重點和難點,深化醫改啟動以來,國家在17個國家級試點城市、37個省級試點城市、超過2000家公立醫院開展了改革試點,積極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取得積極進展。主要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是破除以藥補醫、理順醫藥價格、建立科學補償機制。取消以藥補醫機制需要加大財政投入、調整醫藥價格、改革醫保支付方式等措施相配套,對公立醫院進行多渠道補償。

第二件事是深化內部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完善對公立醫院的激勵約束機制,圍繞合理劃分政府與醫院管理者責權、完善院長選任標准、建立健全對院長的激勵約束機制等方面,積極探索建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

第三件事是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機制。積極完善編制管理辦法,探索實行按需設崗、按崗聘用、合同管理、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人事管理制度。同時,不斷完善收入分配激勵機制,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積極性。

第四件事是落實政府辦醫責任。政府是公立醫院的出資人,必須建立穩定增長的投入機制,履行出資人職責,使公立醫院發展與經濟發展水平、人民群眾需求和城鎮化進程相適應,推動落實財政補助政策,控制醫藥費用增長。

今年,公立醫院改革將向縱深推進,要在對全國縣級公立醫院改革進行全面評估的基礎上,盡快形成基本路子,鼓勵有條件的省份以市、區為單位,以區域發展規劃為抓手,“整片”推進,最終解決廣大農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問題,使90%的病能夠在縣醫院解決。

問:醫療服務機構採取了哪些措施提高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

李斌:從2011年起,衛生系統在全國連續開展“服務好、質量好、醫德好,群眾滿意”的“三好一滿意”活動,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主要有,實行預約診療和分時段就診,開展雙休日和節假日門診﹔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同級醫療機構檢查結果互認﹔開展了優質護理服務,創新護理服務模式,把護士時間還給病人等。通過上述措施,城市大醫院“三長一短”(候診時間長、交費時間長、取藥時間長,看病時間短)問題逐步緩解,群眾看病就醫感受有了較明顯改善。

在持續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方面主要採取了三項措施,第一項措施是推廣臨床路徑,針對某個疾病,建立一整套標准化的治療模式和治療程序,規范醫療行為、提高服務質量。目前已經制定了431個病種的臨床路徑,至少有343萬個病例入組臨床路徑管理。

第二項措施是開展抗菌素臨床應用專項整治。通過專項整治,大多數醫院抗菌藥物品種達到了限定范圍,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使用強度明顯下降。國家衛生計生委正在開展“健康中國行——合理用藥”主題活動,進一步宣傳合理用藥知識,規范用藥行為。

第三項措施是改善診療服務環境。加強“平安醫院”建設,開展醫療場所環境整治,比如改善醫院衛生間環境,避免導致疾病傳播,實現環境整潔、設施完善、確保安全。

問:我國在增強全民族健康素質,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和行動?

李斌:2009年以來,國家面向全體城鄉居民免費提供12類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老年人保健等,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進行有效干預,基本覆蓋了居民生命的全程。5年來,各級財政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補助從每人15元提高到30元,累計投入743.9億元,惠及億萬群眾。

與此同時,國家和各地區還針對重大疾病和重點人群健康問題,制定和實施了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如15歲以下人群補種乙肝疫苗、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手術、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農村婦女“兩癌”篩查、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建設等,累計覆蓋近2億人。2009年起全國農村婦女全部實現免費住院分娩,3年累計補助農村孕產婦2700多萬人。免費為6800多萬名15歲以下人群補種乙肝疫苗,加速了我國乙肝控制進程,為甩掉“乙肝大國”的帽子做出基礎性貢獻。

問:如何發揮中醫藥維護人民健康的獨特作用?

李斌:中醫藥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中醫講究“未病先防、已病防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治未病”。近年來,國家開展“治未病”健康工程,制定了12項中醫養生保健技術規范,加強研究具有中醫特色優勢的健康狀態干預技術方法,打造出一套更完整的“治未病”體系和方法。

我國一直堅持中西醫並重方針,將中醫藥融入到衛生計生工作全局中,大力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目前,76%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2%的社區衛生服務站、66%的鄉鎮衛生院、58%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下一步將推進和強化中醫藥發展國家戰略,以提高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和學術水平為核心,著力建立和完善中醫藥發展的保障機制,積極推動中醫藥服務市場和中藥監管。繼續健全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和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網絡,培養一批高質量中醫藥人才,使中醫藥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健康作出新的貢獻。

問:我國的食品安全標准狀況如何?

李斌:食品安全方面,國家衛生計生委的職責是組織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依法制定並公布食品安全標准,負責食品、食品添加劑及相關產品新原料、新品種的安全性審查。我國作為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成員國,很多食品安全標准是有國際法典作為參照的,與發達國家的相比也大同小異。標准制定充分考慮到我國居民的飲食結構和身體特質,經過嚴格的科學測算,按照標准生產的食品對人們的健康是安全的。

食品安全國家標准是在《食品安全法》出台以后的概念,此前標准有5000多種,出自十多個部門,《食品安全法》明確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統一清理和制修訂。目前,已經公布真菌毒素、農獸藥殘留、食品添加劑使用等303項食品安全國家標准,覆蓋了各類食品中涉及健康危害的數千項指標,基本形成了食品安全標准體系框架。總的看,我國食品安全標准越來越規范和完善。今年年底前,要完成食品安全地方標准清理工作,已有食品安全國家標准的,要及時廢止相應的地方標准。

問:怎樣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和自我保健能力?

李斌:有關研究表明,行為與生活方式、環境、生物學和衛生服務是影響健康的4大因素,其中行為與生活方式的影響佔60%以上。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是改善行為與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投入產出比很高。有的國家通過30年的努力,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了50%,研究表明,其中2/3是通過改善行為與生活方式獲得的。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計劃免疫和疾病監測確定為21世紀防控疾病、促進健康的三大優先策略。

2008年,原衛生部發布了《中國公民健康素養66條》,包括了基本知識與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基本技能三大部分。掌握了這66條,可以說基本具備了較好的健康素養。整體來講,目前人們的健康素養水平不容樂觀。

重視健康就是好的開始,但是保持健康沒有捷徑可走,不僅要掌握健康知識,更要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健康的生活方式貴在長期堅持,比如戒煙就需要有一定的毅力。中國有3億多吸煙人口,還有7.4億不吸煙者遭受二手煙危害,每年因吸煙相關疾病死亡人數超過百萬,帶來沉重的醫療負擔和社會負擔。近年來,我們開展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和健康素養促進行動,今年又啟動了“健康中國行”,廣泛傳播健康知識,引導樹立健康觀念,養成健康行為,提高群眾健康水平。比如大力提倡“日行一萬步,吃動兩平衡,健康一輩子”,希望大家積極關注和參與。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