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張宇: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經濟理論和實踐中的指導地位

2013年09月24日09:10   來源:紅旗文稿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宣傳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務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這一重要論斷,對中國經濟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當前,在我國的經濟理論和實踐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一項十分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一、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指導意義

1. 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科學性首先在於它所具有的科學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就是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分析經濟現象的方法論,包括: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在歷史形成的社會經濟結構的整體制約中分析個體經濟行為的原理,以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確定整個社會經濟制度的性質的原理,依據經濟關系來理解和說明政治法律制度和倫理規范以及通過社會實踐實現社會經濟發展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的原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正是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為指南,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把發展生產力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堅持解放思想和與時俱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 正確的立場和價值觀。作為一門科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首要目的是揭示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條件和任務的學說,具有鮮明的階級立場。在當代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價值觀,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就是要以促進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

3. 關於社會生產和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理論。《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經典著作對社會生產和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進行了深入探討,提出了許多重要觀點。這些觀點反映了社會再生產的一般規律,對於包括社會主義在內的一切社會都是適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還對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如價值規律、供求規律、貨幣流通規律、價格運動規律、市場競爭規律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些一般規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仍然發生作用。《資本論》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資本積累、循環周轉、成本價格、平均利潤、銀行信用等范疇和規律的研究,如果抽去資本主義經濟的特定關系,也適用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4. 關於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和歷史趨勢的理論。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和歷史趨勢,是以《資本論》為代表的經典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內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歷史一再証明,隻要還存在資本主義制度,隻要還存在資本和勞動的關系,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原理就不會過時。進入新世紀之后,資本主義在全球迅猛擴張、高歌猛進的同時,它的內在矛盾和深刻弊端也隨之迅速膨脹起來,日趨嚴重的失業問題、日益加劇的兩極分化、頻繁爆發的金融經濟危機、國際壟斷資本對全世界的剝奪,特別是蘇聯東歐國家向資本主義的過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引發的空前的災難,以及2008 年以來始於美國的嚴重的全球金融經濟危機,再次顯示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強大的生命力和科學價值。

5.關於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矛盾運動規律和發展趨勢的深刻分析,揭示了未來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基本特征,闡明了社會主義運動的一般目的和實質,指明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成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指南。依據這些基本理論並結合中國實際,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同樣是依據這些理論並結合我國改革開放新的實踐,中國共產黨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這一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和公平與效率統一的收入分配制度﹔積極參與經濟的全球化與堅持獨立自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成果,是中國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

6.關於分析經濟現象的理論范式。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人們提供了認識經濟世界的獨立完整的分析范式,它系統發展了勞動價值理論、剩余價值理論、資本積累理論、利潤平均化理論、資本再生產和國民收入的理論等基本原理,科學說明了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以及供求、競爭、價格、工資、成本、利潤、信用、利息、地租等所有經濟現象,全面闡述了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人類所有經濟形態的發展規律,深刻闡明了國際分工、國際貿易、國際價值、國際貨幣、國際剝削、國際投資、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民族問題和革命與戰爭等世界體系的理論,形成了科學、完整、嚴密和創造性的經濟學分析范式。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我們就不可能科學認識當今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不可能深刻理解當今世界經濟的本質和發展走向,也不可能取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勝利。

二、正確借鑒西方經濟理論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體系。列寧曾經指出:“馬克思主義同‘宗派主義’毫無相似之處,它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生的一種故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恰恰相反,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於他回答了人類先進思想已經提出的種種問題。他的學說的產生正是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極偉大的代表人物的學說的直接繼續”。(《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頁)推進我國的經濟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必須正確借鑒西方經濟學,處理好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關系。

必須清醒地看到,西方經濟學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反映了現代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運行的一些規律,西方經濟學的各種理論和各種流派中都包含了一些有用的知識,如關於價格運動的理論、關於增長與波動的理論、關於貨幣金融的理論、關於國際貿易的理論、關於利率和匯率變動的理論、關於產業組織的理論等。另一方面,它反映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特殊的制度屬性、意識形態和利益要求,並且它在理論上存在不少嚴重的缺陷。它的基本理論如經濟人假說、生產要素價值論、自發秩序論、私有制高效論、自由至上論等,都是直接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因此,對於西方經濟學我們既不能全盤否定,一味排斥,也不能盲目崇拜,全盤照收,而必須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

近年來,中國經濟學界流行著一種新的教條主義思想。這種思想認為,整個世界上的經濟學隻有一種,這就是西方的主流經濟學,它是科學的普適的,是無民族無國界的,毫無疑問地相信它、學習它,就是中國經濟學發展的方向﹔不折不扣地貫徹它、實踐它,就是中國經濟改革的方向。這是一種新的蒙昧主義。不擺脫這種教條主義和蒙昧主義,就不可能真正樹立理論上的自覺和自信。2008年經濟學諾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在金融危機后曾論道:“宏觀經濟學在過去30多年的研究成果,說得好聽點是毫無用處的,說得難聽點甚至是有害的”。另一位諾獎獲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說得更為直白:“新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一直是為某些利益服務的政治教條,它從來沒有得到經濟學理論的支持,現在也變得清楚了的是它也沒有得到歷史經驗的支持。吸取這個教訓或許是現在烏雲密布的世界經濟的一線希望。”西方的主流學者對自己的理論尚且能實事求是地進行評價,我們中國經濟學界的一些學者怎麼能對這些理論如此迷信呢?

像所有的科學一樣,中國經濟學的繁榮發展也需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開放融通、兼容並包,在多元中求主導,在多樣中求共識,在超越中引潮流。令人遺憾的是,在當前中國的經濟學界,開放融通、兼容並包似乎並不是主流,而追求所謂的標准化和與國際接軌的做法卻好像成為了一種時髦。拋開經濟學所具有的時代性、實踐性和階級性不談,所謂的標准化和接軌說也存在著明顯的誤區。且不說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時代流行的理論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同一個時代同一個國家如當今的美國,經常也是學派林立,觀點各異,此起彼伏,此消彼長。如果說要標准化和與國際接軌,那麼,的確存在一個與哪個“軌”接、怎麼“接”的難題。事實上,當前一些人所主張的標准化指的只是美國化,更具體地說,是新古典化。這種所謂的主流經濟學的主要特點是:拋開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和現實條件,抽掉社會生活中的技術、制度、政治、文化等各種復雜因素,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的經濟人當作考慮所有問題的出發點,把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當作人類永恆不變的理想形式,把抽象的數理邏輯當作判斷經濟學是否科學的主要標准。在政策主張上,其主要傾向則是:崇尚私有制而貶低公有制,崇尚市場調節而貶低政府干預,崇尚全球化而貶低國家利益,崇尚效率而貶低公平,崇尚個人自由而貶低社會合作,崇尚資本主權而貶低勞動主權,崇尚比較優勢而貶低自主創新,崇尚西方式的民主而貶低社會主義民主,崇尚所謂的“普世價值”而貶低中國道路。目前新古典經濟學在國內外都受到了眾多的批評,不少學者認為,這一理論對當前資本主義嚴峻的經濟危機負有不可推卸責任。顯然,這樣一種理論,我們隻能有條件地吸收,有批判地借鑒,而不能盲目地無原則地照搬。

理論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和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必然要隨著現實和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從來就不存在可以脫離開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現實生活的永恆的普適的經濟學。經濟學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一樣,從來就是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人們根據自己的實踐和經驗,在思想和理論上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結果,絕不只是哪個國家和哪些個人的專利。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從來就不是現在更不應當僅僅是他國理論的亦步亦趨的模仿者和追隨者,而應當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貢獻。任何照搬照抄別國理論與經驗的做法,都必然會在豐富多彩和生機蓬勃的實踐面前折戟碰壁。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盲目崇拜和照抄照搬西方理論和經驗的危害,不僅在於它脫離中國的實際,無法解答中國的問題,更在於它會使我們成為某些錯誤思想的附庸和奴隸,喪失思想理論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甚至會把西方國家的特殊經驗、特殊利益和意識形態當作所謂的“普世價值”推廣甚至強加於中國,危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削弱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使我們迷失發展的方向,喪失前進的動力。對此,必須高度警惕,絕不可掉以輕心。

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沒有正確的理論就沒有正確的實踐,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實踐証明,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是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行動指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經濟改革、推動經濟發展同樣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實際上,關於經濟改革與發展的話語權已經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話語權,能否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我國的經濟改革與發展,並在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實踐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命運。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1.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能是空洞的意識形態的說教,而要有明確科學的內涵。就當前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來說,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至少包括以下基本理論:

第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証統一的理論。第二,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准和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改革的理論。第三,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和堅持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理論。第四,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的理論。第五,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理論。第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理論和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的理論。第七,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基本分配制度的理論。第八,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第九,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理論。第十,對外開放和獨立自主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對外開放理論。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還必須自覺抵制各種反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特別是新自由主義思想對我國改革開放的影響。新自由主義主張鮮明地代表了大資本特別是金融資本的利益,主張全面私有化、自由化、金融化、去政府化,並鼓吹依靠少數專家的頂層設計,甚至通過休克療法加以推動,這是地地道道的邪路,我們絕不能走。

2.當前經濟理論和實踐中流行的一些觀點,從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看,是不全面不正確的,需要我們正確認識,保持警惕。這裡僅舉兩個例子說明。

一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在這一問題上目前流行許多新自由主義的觀點,如“大市場、小政府”,“小政府、大社會”,認為政府管得越少越好,認為政府隻能為市場和企業服務,隻能提供公共產品而不能承擔其他更多職能﹔在市場經濟中,政府是裁判員、服務員,而不是運動員,所以,除了維護市場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務外,不應當承擔更多的職能。這些觀點的錯誤在於:第一,把政府和市場對立起來了,看不到政府和市場之間相輔相成的一面。第二,夸大了市場的作用,認為市場機制完美無缺,貶低了政府的作用,認為政府的作用是無效的。第三,隻從微觀個體的角度看問題,沒有從國家全局的、長遠的和根本的利益看問題。第四,沒有考慮中國的發展階段國情和社會主義制度的要求。第五,從市場交易和市場競爭的維度看,政府無疑是裁判員和服務員而不能是運動員,但若從經濟發展、國際競爭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維度看,政府則絕不僅僅是裁判員,而是重要組織者、發動者和參與者,是主導性的力量。事實上,從早期資本主義到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政府所承擔的經濟職能是多了而不是少了,政府的規模是擴大了而不是縮小了,現代市場經濟中政府的作用早已超出“守夜人”的范圍,廣泛介入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政府的強弱已成為決定一個國家國際地位和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大市場、小政府”的自由理想早已成為歷史遺跡。我國是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大國,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的作用,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要求,二者是內在統一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的經濟職能包括了計劃統籌、宏觀調節、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制度建設、保障民生、國有資產管理、收入分配調節等許多方面,遠遠超出了裁判員和服務員的角色。充分履行好政府的這些職能,對於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關鍵性的作用,也是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和有效運行的重要條件。因此,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既要更加尊重市場規律,也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二是關於“中等收入陷阱”問題。這是由世界銀行在 2006 年《東亞經濟發展報告》中首次提出的,指的是新興經濟體的人均GDP在突破1000美元的“貧困陷阱”之后進入中等收入行列,但在向高等收入行列邁進的過程中,快速發展期間積累的矛盾將會集中爆發,經濟發展既不能繼續又無法擺脫原有增長模式,經濟處於長期徘徊、停滯而無法進入高等收入國家行列的局面。不少學者認為,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貧富差距拉大、產業結構落后、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較大等諸多挑戰,上述問題表明中國目前正處於由中等收入向高等收入過渡的發展階段,很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並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作為了推進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和基本依據,把照搬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的道路和模式當作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然而,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觀點看,上述的認識存在著一定的誤區。這是因為,這一理論把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制度、不同資源稟賦和歷史文化傳統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和發展的規律混為一談,把不同層次和領域的問題如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政策、政治制度等等混為一談,把本質和現象混為一談,既缺乏理論依據又缺乏事實根據,無助於人們對問題的清晰把握。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人們在生產和交換時所處的條件,各個國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個國家裡,各個世代又各不相同。因此,政治經濟學不可能對一切國家和一切歷史時代都是一樣的……誰要想把火地島的政治經濟學和現代英國的政治經濟學置於同一規律之下,那麼,除了最陳腐的老生常談以外,他顯然不能揭示出任何東西”。(《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9頁)

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觀點看,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只是對一個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表面現象的描述,而不是所有的國家都要經歷的普遍規律。如果究其實質,則可以看作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不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特殊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馬克思在論述作為資本主義發展較為落后國家的德國所面臨的特殊矛盾時曾經指出:“在其他一切方面,我們(指德國——引者注)也同西歐大陸所有其他國家一樣,不僅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且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頁)馬克思的這一論述不僅准確揭示了19世紀初期德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困境,也准確揭示了當代發展中國家所遭遇的“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的實質。“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發展”,指的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在由前資本主義社會向資本主義制度轉變的過程中,存在著大量舊制度殘余,如自然經濟、君主專制、政教合一、種族主義、部落制度等,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由此產生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則指發展中國家伴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形成,剝削、兩極分化、經濟危機等資本主義的弊病日益暴露。特別由於廣大發展中國家處於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外圍,與處於中心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軍事等各個方面都處於依附地位,長期受發達資本主義或帝國主義國家的剝削、支配和控制,處於殖民和半殖民的狀態,喪失了自主發展的能力,從而導致經濟長期停滯。這就是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的真相。由此得出的結論絕不是照搬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道路和模式,恰恰相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是堅定不移地走自主發展的道路,把立足點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礎上,堅持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政治經濟學評論》主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紅旗文稿》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