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五個必須: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原則

謝迪斌

2013年09月23日15:16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五個必須: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原則

在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不斷變化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一項戰略課題。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論觀點。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必須順應世界大勢,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必須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這“五個必須”的論述,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理論成果,是指導全國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前進的根本指導原則。

“五個必須”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和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

習近平在論述“五個必須”時,不是從一般的觀念原則出發泛泛而談,而是站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高度,特別是站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經驗總結的高度上來闡述的。中國近代歷史就是中國人民尋找科學的理論、正確的道路、有效的制度,從而使中國擺脫積貧積弱、落后挨打局面的過程。這一過程的邏輯結果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建成了一個初步繁榮富強的新中國。這一邏輯結果最深刻的歷史啟示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成立92年來,之所以取得輝煌成就,就在於黨帶領全國人民探索出並堅定走上了一條正確的道路。習近平指出:“無論搞革命、搞建設、搞改革,道路問題都是最根本的問題。30多年來,我們能夠創造出人類歷史上前無古人的發展成就,走出了正確道路是根本原因。”在今天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復雜的國內社會環境下,我們隻有堅定不移地走好這條道路,才能應對一個又一個困難和風險,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歷史賦予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光榮而艱巨的重任。要完成這一歷史重任,不僅僅要總結和運用歷史經驗,更要科學地分析、深刻地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趨勢和規律,要認真研究世界發展的潮流和中國的國情。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同時,不斷拓展這條道路,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日益興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五個必須”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力量源泉的准確把握和政治保証的高度重視

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群眾,強調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依靠群眾的實踐和創造,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代表廣大群眾的利益。當前,大部分群眾通過改革與發展得到了利益和實惠,但與此同時,群眾的利益訴求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要滿足和維護群眾的利益,面臨著許多的新課題,要高度重視群眾的利益,千方百計通過改革和發展實現群眾的利益。習近平強調:“我們要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緊緊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最廣泛動員和組織人民投身到黨領導的偉大事業中來。”群眾利益隻有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才能實現。因此,必須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應該看到,當前中國共產黨在通過實現群眾利益,贏得群眾支持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正如十八大報告指出的,黨面臨著脫離群眾的危險。正因為如此,習近平要求:“要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堅持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的建設,使我們黨更好擔負起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五個必須”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心的深度概括和精神支柱的明確界定

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將增強民族自信心、建構國民精神支柱,作為一項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工作來落實。提出了要增強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要求把這種自信轉化成全體國民的精神支柱。習近平指出:“我們說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來源於實踐、來源於人民、來源於真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追求富強的精神是這一自信的最強大基礎。改革開放30多年、新中國探索的60多年、近代中國人民奮斗的170多年,中華悠久文明的5000多年,給我們今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了最堅實的基礎。

作者系廣東工業大學政法學院院長、教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