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2013年09月13日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問:近年來,我國農民增收情況怎麼樣?如何才能讓億萬農民同步進入小康、過上富裕體面有尊嚴的生活?
答:過上好日子、富日子,是中國農民千百年來最大的夢想。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習近平總書記講:“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隻有農民富裕起來,工農城鄉協調發展,走上共同富裕大道,中國夢才能夢想成真。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收入穩步提高,生活條件顯著改善,告別了溫飽不足,總體進入小康。有三個明顯標志:
第一個標志,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1949年到2012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由44元提高到7917元。新世紀以來,農民收入實現了連續9年較快增長,特別是最近三年農民收入實際增速均快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比由3.33︰1下降到3.1︰1。
第二個標志,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1952年,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隻有62元,2012年達到5908元,名義增長90多倍。消費結構發生巨大變化,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文教娛樂等消費支出不斷增長,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68%下降到2012年的39.3%。
第三個標志,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農村貧困人口由改革開放初的2.5億人減少到2010年的2600多萬人(按農民人均年純收入低於1196元的扶貧標准),現在扶貧標准提高到2300元,還有近1億貧困人口。
但與實現收入倍增目標相比,與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還是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突出表現為城鄉收入差距大。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兩者之間相差16648元,比2000年高12621元。如果考慮到社會福利等隱性收入方面的區別,城鄉收入差距就更大。區域之間、農民內部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很明顯,平均數掩蓋了大多數。
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積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建立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一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家庭經營收入穩定增長。加快改造傳統農業,拓展農業功能,培育新的收入增長點。同時,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促進增產增收。
二是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促進工資性收入持續增加。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和農民工返鄉創業,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技能水平,推動農民工工資水平穩步提高。
三是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促進轉移性收入大幅增長。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國家財力的增強,大幅度增加對農民生產和收入補貼,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惠及農民。
四是加快推進農村改革,創造條件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增加農民的股息紅利收入,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研究農民的承包地、林地、房屋及宅基地等財產權收益實現問題。
問:如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把農村建設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答: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但客觀地講,城鄉差距還很大。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我以為,工農城鄉關系不平衡是目前我國最大的經濟和社會結構性矛盾,城鄉發展差距是最大的差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深入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讓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把握好“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方針,這既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當前最重要的是解決好三個方面問題:一是解決好農民工問題,穩定有序推進農民工市民化。二是解決好農村公共事業發展問題,逐步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三是解決好城鄉要素不平等交換問題,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推進城鎮化不能取代新農村建設。中國人口多,主要是農民多﹔農民要進城,但不可能都進城,更不可能都進大城市﹔城鎮化要加快推進,但新農村建設也不能忽視。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同樣化,搞所謂“去農村化”。城鎮和農村應當和諧一體,各具特色,相互輝映,不能有巨大反差,也不能沒有區別,否則就會城鎮不像城鎮、農村不像農村。新農村是升級版的農村,不是縮小版的城市。隻有推進新農村建設,傳承鄉村文明,保留田園風光,發展現代農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那才能讓農村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 人民日報 》( 2013年09月13日 06 版)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