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交部網站,9月9日,李克強總理在英國金融時報上發表題為《中國將給世界傳遞持續發展的訊息》的文章,發出了中國新一屆政府的自信之聲。中國宏觀經濟到底如何?中國會不會發生債務危機?中國未來的改革路徑會如何?這幾乎成為全球最受矚目的焦點話題。
近兩年唱空中國經濟的聲音不斷增多,“中國經濟危機論”、“中國經濟崩潰論”等論調不絕於耳。從宏觀數據上看,中國的G D P增速從2012年第二季度的7.6%下降至2013年第二季度的7.5%,降低了0.1%﹔同一時期,美國的G D P增長率從2.8%下降至1.4%,從經濟增速放緩的幅度上看,中國經濟並沒有出現“斷崖式下滑”,更未出現所謂崩潰,然而,為何對中國經濟的負面情緒和悲觀情緒卻越來越多呢?
的確,從風險角度看,近兩年隨著中國經濟增速回落,風險也開始“水落石出”,中國經濟正在步入“前期政策消化期”、“經濟增速換擋期”與“經濟結構調整陣痛期”相互疊加的時期,債務風險和金融風險日益凸顯。
債務風險層面,盡管中國債務佔G D P之比為68%左右,明顯低於全球平均80%的比率,更大大低於發達經濟體平均100%的水平。然而,地方債務進入集中還款高峰期,以及隱性擔保債務不透明所導致的溢出風險仍令人擔憂。
金融風險層面,目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與房地產貸款之和佔全部貸款的比重接近35%,不僅對實體部門產生了非常大的“擠出效應”,也推升了不良率。可見,期限錯配、結構錯配和方向錯配所導致的資源配置扭曲,成為中國一切風險和結構失衡的根本所在。
短期看,中央政府通過“微刺激”的方式實現了穩增長、控風險。數據顯示,7月以來工業、外貿、投資、庫存等宏觀經濟數據持續回暖,預計經濟增長下半年會加速。
歸根結底,中國面臨的不是總量風險而是結構性風險,因此,必須通過結構改革來解決。預計11月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必然會帶來具有全局意義的改革。
改革本身不能僅靠倒逼,還需要思路創新。中國新一輪改革將從“放鬆政府管制,優化制度供給,提高要素效率”三大目標著眼,一攬子改革方案有望出台。除了已經在人們視野之中的財稅、金融、行政體制改革之外,實現“金融與實體再平衡”是重頭戲,政府將通過控制貨幣過度投放,避免走向過度負債型經濟,而重啟產業升級進程。
與以往不同的是,宏觀管理的著力點除了強調需求端,可能更加側重於供給端,通過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人力資本、財政金融資源、技術與創新、產權等要素供給,以及上海自貿區帶動的新一輪對外開放來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從政府改革的角度看,也將大力推動政府的“簡政放權”,不僅僅是政府縱向放權,也要向市場放權,打破各種權力壟斷,讓中國經濟不偏離市場經濟的軌道。
中國改革開放走過了30多年,每十年都是一個增長長周期,第一個十年是要素紅利期,第二個十年是制度紅利期,第三個十年是全球化紅利期,而今,相信新一輪改革啟動必將真正激發中國的內需紅利、制度紅利和新一輪全球化紅利,而這也將會是中國經濟獲得更加高質量和更可持續的十年。
相關專題 |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