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樊粹庭文集》:從河南梆子到現代豫劇的偉大變革

2013年09月11日07:5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樊粹庭文集》:從河南梆子到現代豫劇的偉大變革

獅吼劇團與梅蘭芳合影(前中為梅蘭芳,前右為樊粹庭) 資料照片

  本期主題

  談起豫劇這一中華戲劇藝術瑰寶,便不能不提樊粹庭(1905-1966)這個名字。

  常香玉說:“樊先生在豫劇事業方面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的經驗在當前藝術表演團體的改革當中,也是很值得借鑒的。”

  陳素真說:“樊先生功績昭著,他是豫劇改革史上的一位大功臣。”

  崔蘭田說:“樊粹庭先生是個進步劇作家、銳意改革的革新家,為我們的戲劇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楊蘭春說:“他是豫劇導演的開拓者,是豫劇第一改革家。”

  正是民國時期以樊粹庭為代表的一批知識分子對豫劇改革的深度介入,才使河南梆子舞台面貌一新。歷史將樊粹庭與關漢卿、魏良輔、李漁等聯系在一起,理所當然地定格為中華豫劇從古典走向現代進程中一架堅實的橋梁、一座巍峨的豐碑。

  近日,張大新教授歷時7年編校完成的大型戲劇文獻《樊粹庭文集》(1-6卷),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共300多萬字,薈萃了樊粹庭先生傾盡畢生心血編創、執導的50部戲劇文本,輯錄了他40年藝術生涯的自傳、日記、導演手記、論文、劇評、書信和不同歷史階段見諸各地報刊的評論文章,並附有彌足珍貴的作者生活照、演出劇照等圖片資料。借此機會,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舉辦研討會,邀請專家對樊粹庭的藝術造詣和《樊粹庭文集》出版的意義進行了探討,本期《論苑》摘登部分專家發言。

  他把演戲看作塑造靈魂的事業

  《樊粹庭文集》的出版發行,填補了早期河南梆子到現代豫劇這一偉大變革進程中戲劇文獻的空白,還原了20世紀30年代豫劇第一批自創自導自演劇目的真面目,成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整理工作的標志性產品。文集為眾多戲曲工作者、研究者提供了翔實可靠的文本,也為當下傳承、保護民族戲曲,促進戲劇文化的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樊粹庭有雅俗共賞的戲劇觀,在戲劇改革當中,融入了中西合璧、博採眾長、求新求變的編導理念。他將豫劇准確地定位為地方性大眾藝術,剔除舊劇中過於粗糙的成分,提倡雅俗共賞、平易朴實。他追求審美的大眾化、通俗化,追求戲劇面向觀眾、貼近生活、追蹤時代、雅俗共賞。樊先生是河南大學第一位文學碩士,其著作大多取材於歷史的典籍。在國難時刻,樊先生敏銳地尋找到歷史與現實的契合點,編導上演慷慨悲壯的戲劇,極大地振奮了中華兒女抗戰愛國的熱情和斗志。同時,樊先生在劇作中塑造巾幗英豪的女性形象,表現出對女性的關懷。

  樊粹庭創作和改編的戲劇(以下簡稱“樊戲”)改寫了豫劇誕生300年來無原創劇本的局面,奠定了樊粹庭在中華豫劇發展史上首位編劇、導演和現代豫劇奠基者、開拓者的不爭地位。“樊戲”的根基在大眾、在民間,張揚至真、至善、至美的天性。它成功的要訣,在於三維互動式的編演模式。“因人設戲”是樊粹庭戲劇創作的一個顯著特征,以此為軸心,逐步形成了以編導為排演中心、以演員為舞台主體、以觀眾為接受群體的三維互動式編演機制。這種具有無窮張力的動態機制,激活了戲劇各要素的內部生機,為作家和演員施展才華、打造精品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20世紀30年代初,他曾用兩年時間,對全省75%的縣市文化教育現狀做了全面調查,深刻認識到戲劇在實施民眾教育、提高民眾素質當中的重要作用。樊先生把演戲看作塑造靈魂的事業,要求學生先道德后才藝。他本人更是德藝雙馨,四十年如一日,毫不懈怠地埋頭工作,投入編劇、導演等工程,把豫劇提升為受眾最多、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地方劇種之一。(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會長 王全書)

  名副其實的“現代豫劇之父”

  樊粹庭先生是河南大學首屆本科畢業生,也是我校文學教育系第一位文學碩士。《樊粹庭文集》的出版,既是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整理和保護的重要成果,也為包括高校戲劇與影視專業師生在內的文化藝術工作者提供了一部豐富翔實的戲劇寶典。

  樊粹庭自幼熱愛戲劇,在河南大學讀書期間,系統學習了中西戲劇理論,自覺接受了改革觀念,反思當時的種種爭論,堅定改革戲劇的信念和志向,頂著壓力,用自編自導的戲劇新作,破除外地人輕視河南梆子的偏見。抗日戰爭爆發后,樊粹庭率人到抗日戰線,編導上演一系列鼓舞士氣的愛國節目。在其后八年的漂泊生涯當中,和學生住草棚、喝稀粥,從不退縮,這種視藝術事業為生命的擔當、犧牲精神,激勵著河南大學每位藝術工作者。樊粹庭對古老厚重的藝術始終保持著虔誠、敬畏的心態,積極捕捉河南梆子和其他戲劇的內在聯系,創造性地將京劇、昆劇甚至話劇、電影等表演藝術融為一體,聚合升華,一步一步把豫劇鍛造成為京劇之外的第一大地方劇種。戲劇界前輩熟知的豫劇聲腔提煉、劇場改造,板胡的引進,二胡的添加,舞蹈與表演的教習,以及后來對秦腔表演特長的借鑒、吸納,舞台技術的借鑒等,無不凝聚著樊粹庭的智慧。

  樊粹庭以畢生的心血和智慧投身於豫劇的編導和傳播,自覺擔負起改革豫劇的重任,是河南梆子步入現代化進程的光榮前驅,名副其實的“現代豫劇之父”。在他身上,凝聚著薪火相傳的河南大學40萬學子的堅韌、篤實、勤勉、弘毅的人文品格,值得我們學習。(河南大學黨委書記 關愛和)

  真正為百姓創作

  在中國豐富的戲曲資源當中,豫劇佔有顯著的地位,是首批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劇種之一。樊粹庭所處的時代,也是豫劇發展變革的重要轉型時期,我們研究樊粹庭,不僅是對“樊戲”的研究,也是對豫劇的發展、戲曲的發展變革的研究。

  樊粹庭作為一個豫劇家,他的創作為什麼有那麼大影響?他熟悉舞台,重視與觀眾的融合。他的作品所表達的是一般民眾的思想和情感,奠定了豫劇作為大眾藝術、人民藝術的基礎。樊粹庭的創作不僅引經據典,還大量使用口語、方言等元素,真正為百姓創作。過去很多文人之作都是案頭之作,但是樊粹庭的作品不是這樣。他有很好的文化修養,又懂得百姓疾苦和喜好,因此,他的作品能夠活在舞台上。

  對樊粹庭的劇本做重新的校對、整理還是有難度的,張大新教授帶領師生們花了很大的力氣。我翻看了劇本以及整理的內容,非常嚴謹,能夠看出這部文集整理的扎實性。《樊粹庭文集》,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這一次河南大學的整理出版,我覺得對二十世紀豫劇歷史的挖掘,對二十一世紀戲曲的創作和發展都極具價值和啟示。(中國藝術研究院梅蘭芳紀念館副館長 劉 禎)

  使戲曲近代化、戲劇化

  中國戲劇發展到晚清、明初的時候,出現了一股潮流,這個潮流就是全盤否定傳統戲曲。而這個時候,恰恰是中國戲曲蓬勃發展的時期,同時涌現了四個地方戲曲改革家,被稱為“地方戲曲改革四大才子”。他們彼此之間與國劇改革遙相呼應,掀起了在全國范圍內的戲曲改革運動,使戲曲近代化、戲劇化,其中一位就是豫劇的樊粹庭。從舊的河南梆子到現在豫劇的過渡,存在一個去粗存精的過程,樊粹庭的文化水平也注定了改革河南豫劇的重任落在了他的身上。他曾說:“某報提到河南梆子,說它過於粗俗,唱詞欠文雅等,所以河南戲有梆子,但是不能與晉、陝並論。”樊先生正是看到了人們這種對河南梆子的誤解,才自覺擔當起改革的重任,這一點值得我們大書特書。(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 康保成)

  共同努力把豫劇事業發揚光大

  樊粹庭是著名的豫劇作家、改革家、教育家。1934年,他在開封創辦了第一個劇團和劇院,並借鑒京劇、話劇之長,對豫劇的表演、音樂、服裝、化妝、劇團管理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為豫劇的現代化作出了卓越的歷史貢獻。尤為重要的是,樊粹庭創作改編了70余部藝術作品,被稱之為“樊戲”。

  由於“樊戲”有重要的文獻價值、藝術價值、時代價值,我院老一輩戲劇工作者,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便開始對“樊戲”進行收集、整理、研究。我院曾經出版文集,收錄樊先生的劇本,由於當時受經費、人力所限,未能全部收錄。此次由河南大學編撰的文集,彌補了這個缺憾,不僅收錄了樊粹庭作品,而且收錄了很多手跡,多角度描繪了樊粹庭的一生。我翻看了一下,其中有不少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首次向讀者公開,讓我們再次看到了樊先生在豫劇改革領域的創造精神和藝術奉獻精神。豫劇的繼承與發展,不僅僅是文化部門和文化工作者的事兒,更是我們大家的事兒。我們要共同努力把豫劇事業發揚光大。(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吳亞明)

  整理文集,就是在整理豫劇歷史

  樊粹庭是豫劇300年發展史上第一位劇作家,也是第一位罕見的集編劇、導演於一身的全能藝術家。

  在豫陝兩省戲曲界的支持下,河南大學、河南地方戲研究所與樊粹庭先生家屬、子女、好友密切配合,經過長達七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完成了這部呈現豫劇現代化進程的文集的整理編校任務。這部文集匯集了樊粹庭創作改編的50余部戲劇劇本,輯錄了其論文、隨筆、劇評,還記錄了各個歷史階段全國報刊的評論文章,堪稱中國豫劇史上最完備的集成式戲劇寶典。在編輯整理方面,我們力求在目前條件下,最大限度地尋訪散落民間的各地藏本,盡可能將搜集到的不同演出本、手抄本相互比較,斟酌取舍﹔在文字細節上,擇善而從,經過多年的尋訪、核查,最終厘定“樊戲”73種﹔在文集的劃分上,基本貫徹了以時間為經的原則,將樊先生心血凝結而成的劇本,分成創作劇目、改編劇目兩類。

  我們堅信,整理文集,就是在整理豫劇歷史。希望通過文集的出版,能為人們研究豫劇提供更為翔實的資料。(河南大學出版社社長 張雲鵬)

  強化了知識分子的文化擔當

  樊粹庭強化了三個傳統。第一個是尊重藝術規律的傳統。在以革命為主旋律的中國近代史進程當中,樊粹庭始終以一個學者的身份,清醒地保持著一種獨立的立場和觀念,始終堅持對藝術規律的尊重、遵循。第二個是強化了知識分子參與社會實踐的傳統。作為河南大學首屆畢業生,本來可以在象牙塔裡從事學術研究,也可以做一個文化官員,但是他沒有。他的選擇是眼光向下,投身於處在社會最底層的“戲子”行當中,與他們做朋友,全方位參與戲曲創作和實踐活動。就像齊如山先生對於梅蘭芳的成長一樣,樊先生對豫劇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樊粹庭使戲曲社會性、公眾性的特點得到強化,使戲曲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本質特征得到張揚。第三個是強化了知識分子對文化擔當的傳統。他始終以重大擔負者自任,以傳承中原文化為使命。特別是創造性地借鑒了京劇、昆曲、話劇,甚至電影的藝術語匯,豐富了豫劇的表現方法,使豫劇從農村走向城市,從小劇種走向大劇種,成為全國最大的地方劇種之一。他的文化擔當意識,對於全國戲劇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 劉彥君)

  一個為戲而生、以戲為命的人

  對樊先生的評價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巨人”,一個是“豐碑”。這兩個詞文集中都講到了。就以“巨人”而言,我認為樊粹庭是一個非常豐富、多側面的大人物,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他是一個為戲而生、以戲為命的人。他不僅是一個富有創作激情和才華,有巨大創造能力的編劇家,更是藝術事業的先知先覺者。樊粹庭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傳承與創新的典范。他在本土出生和成長,是科班出身的大家,他的作品不僅有個人鮮明的風格印記,還有極具地域色彩的人物和語言。雖然寫的是古代的故事,但在具體的細節刻畫和表情上,反映了中原人的生活、思維以及表達方式。(河南省文學學會會長、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孫廣舉)

  一個樊粹庭,半部豫劇現代史

  一個樊粹庭,半部豫劇現代史。樊粹庭以他獨特的貢獻,贏得了“現代豫劇之父”的美譽。他與被譽為“豫劇現代戲之父”的楊蘭春像雙子星座一樣熠熠生輝,支撐、推動著河南豫劇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樊粹庭留下的這一批“樊戲”至今仍活躍在全國豫劇舞台上,並被其他劇種移植,常演常新。同時,樊粹庭留下的精神、作出的獨特貢獻,以及他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創作與管理相結合、編劇與導演相結合等一系列成就,形成了一個“樊粹庭現象”。這些遺產對今天的豫劇發展依然起著積極的作用,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陳涌泉)

  學者眼中的樊粹庭

  馬紫晨:我對樊先生的崇拜,始於先生在抗日戰爭之初,每一個戲演出以后,都要跟著觀眾一起出劇場,聽取觀眾的評論,第二天就會修改劇本。這個給我印象很深刻。

  譚靜波:我們要學習樊粹庭與時代、與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精神,他的作品表現的就是那個時代最基層、最底層的民眾生活。他的那種對民眾懷有赤子情懷的精神,也是我們當代的戲劇工作者應該傳承的。一定要與最廣大的民眾,與我們這個時代同步,要用這種精神創新我們的戲劇。

  王永寬:我對樊先生的認識,用我的觀點表示就是新古典主義。樊粹庭對豫劇事業的貢獻,主要在創作和組織活動方面,他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戲曲新古典主義的概念並建立理論,但是他對戲劇創作和演出,卻有清晰的理論認識和明確的原則。

  劉景亮:我認為樊先生是一個典范,他為改革、發展提供了范本,也提供了理論。因此,我覺得《樊粹庭文集》的出版,將會幫助我們破解當今戲曲發展的難題,對當今戲曲發展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王洪應:現在電影、電視劇,作為非常重要的藝術形式,已經充盈了很多觀眾的精神生活,像樊粹庭這樣一座豐碑,這樣一個巨人,一個具有傳統民族精神和重要貢獻的人,確實值得用電影、電視、戲劇的形式搬到熒幕、舞台上。這個事情,我認為做起來也是很有意義的。

  關靈鳳:我是樊老師的學生,他不但劇本寫得好,對學生也好。學生有錯,他總是高高地舉鞭子,輕輕地放下。冬天練功,腳凍壞了,樊老師會親自給我們燙腳,抹凍瘡膏。

  (本版發言內容由本報記者劉先琴、通訊員肖鶴整理)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