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瑛
在8月19日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指出,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這裡,他特別強調一個“大”字,提出要立足於“大”,講得非常好,特別及時,對於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有著極為重要的啟示。
什麼是“大”?這裡的“大”,不是指具體事物的數量多、形體大,而是指我們的認識和思想、眼光和能力,我們道德水平和胸襟氣度。立足於“大”是指我們應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思想方法和精神狀態上有一個質的轉變,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和境界。“大”在這裡也許和《老子》書中所說的“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更貼近一些。
為什麼我們要提倡“大”?就是因為現在有不少人習慣和偏愛於“小”,他們只是專心地關注和熱心地從事於“小局”“小勢”和“小事”。囿於個人的一得之見,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他們只是抓住事物的一些皮毛和支流,而不去注意事物的本質和主流,整天忙碌於細枝末節之中,結果是抓住芝麻,而丟掉西瓜﹔他們終日沉溺於現象和偶然的樊籠裡,不能把握事物的關鍵和發展規律,隻能消極應付。這種片面性、表面性和主觀性的毛病,不僅模糊了我們的雙眼,降低了我們的黨性人格,給我們的思想和工作帶來很大的損失。甚至可能誘使我們離開正確的方向和道路,把我們引入歧途。
“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就是要求我們認識到客觀事物的復雜性,全面、整體而且准確地認識和把握它們,認清其中各個部分的聯系與區別,能夠區分偶然必然、現象本質、本末主次,緊緊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要求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和主流,根據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性辦事,緊緊抓主要矛盾,並且善於以大帶小,以中心工作來統率和推動全局。
實踐証明,客觀世界和具體事物復雜多樣,運動多變,“大”“小”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隻有抓住“大”,才能夠正確地認識和抓住“小”:把握了全局,就能准確地把握局部﹔把握了事物的規律,才能夠避免某些現象和偶然的糾纏,自覺地把握前進方向,運用最為科學有效的方法,變被動為主動,創造出最好最大的成果。
做人也是這樣,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已經認識到,同樣都是人,但是有“大”有“小”,這裡的“大”“小”,不是指身份的高低和職業的貴賤,而主要是指道德境界和能力水平。隻有跳出和超越了“小”,能夠立足於“大”,才能成為智慧之人和高尚之人,對於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每個人都能“大”能“小”,決定的關鍵是個人的修養和鍛煉,“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去“小”成“大”,這裡最重要的是要“先立乎其大者”,一旦“大”能夠先行立起來,“則其小者不能奪也”。
立足於“大”,說來容易,然而實踐起來卻很困難。不必說在“前現代社會”,亦即傳統社會裡,人們往往被建立在個體分散的小生產的社會關系所局限,眼界狹隘,信息不暢,容易如井底之蛙,坐井觀天。就是在如今的“后現代社會”裡,一方面是人們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難以擺脫私有觀念蒙蔽,“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另一方面是事物及矛盾更加復雜,人們的認識容易“碎片化”,尤其是在海量的信息化狂潮前,更容易茫然而不知所措,以致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往往為一些人的道聽途說,奇談怪論所吸引誘惑,或者根據個人的喜好,甚至偏見,一頭栽進支離破碎、片面淺薄的泥沼中而不能自拔,越來越“小”,卻還自以為博學多聞,沾沾自喜。
那麼,處在如今的時代,如今的社會,我們能不能立足於“大”,如何才能進而為“大”呢?當然能,事實上我們的國家民族已經出現過很多立足於“大”的力量和個人,他們為國為民,目識宏遠,不怕犧牲,艱苦奮斗,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脊梁。向他們學習,做到“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一是要堅定地站在黨和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努力擺脫狹隘的個人私利和目光,這是立足於“大”的基本點﹔二是要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覺地運用唯物辯証法,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水平。在這一方面,無數的先輩留給我們許多寶貴的經驗財富,特別是毛澤東思想中蘊藏著我們非常需要的“看家本領”,我們應當像黨中央和習近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樣,“老老實實、原原本本”地讀讀《實踐論》《矛盾論》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切實地提高我們的理論學習水平。(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哲學所)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8·19重要講話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