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方平
如何看待外部世界,不僅是個認識問題,還直接關系我們今天和未來的發展。
中國已不可能自外於世界,世界也早已離不開中國。在中國更好融入世界的進程中,正確認識和看待當代中國與外部世界,是我們應當重視的問題。
全球化時代,必須睜眼看世界。如果固步自封,我們就會喪失發展的機遇﹔如果還想搞封閉僵化那一套,違背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不僅我們現在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無法解決,而且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也可能付諸東流。
事實已經証明,這30多年來,我們創造的“中國經濟奇跡”,就是放眼世界,積極主動地參與全球分工協作的結果。
對外開放對於中國的意義,是與改革緊密相連、可以等量齊觀的,這是很多人的感慨和共識。從“文革”結束時的極度封閉起步,從追趕發達國家現代經濟社會的巨大差距起步,我們實行了堅定而有步驟的對外開放政策。通過改革開放,中國快速融入經濟全球化浪潮,逐漸成為第三次全球產業轉移的最大承接地和受益者,也由此成就了“世界工廠”的美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得益於多邊貿易體制,我們充分參與並受益於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國內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初步實現了一些發達國家需要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工業化進程﹔我們的經濟總量,已經成為世界第二﹔我們的綜合國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我們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改善。
外部世界為我們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機遇,中國的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開放戰略,這是我們從既往發展歷程中得出的經驗,也是我們今后發展必須始終堅持的根本之一。
我們國內的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轉型發展進入關鍵期﹔國際上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群體性崛起,加快改變世界格局。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在更高層次上堅持和擴大開放,更具現實意義。
在強調開放之於中國的意義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另一種傾向,就是在睜眼看世界、積極融入世界的過程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或是認識模糊,或是觀點偏差。有的以偏概全,外國什麼都好﹔有的妄自菲薄,認為中國什麼都不行﹔有的盲從於西方,不管老外出於什麼目的說什麼話總認為是對的,甚至還想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來改造中國。
本來,我們了解和參與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發展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在放眼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失去了自我,甚至遇到一些問題就要全盤否定自己,那麼這樣的國際視野就不是客觀全面的,就可能喪失其應有的正面積極的意義。
經歷了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練,我們看待外部世界,應該有全面客觀的眼光。全球化時代,我們與外部世界的相處,應該有平和的心態。
對世界上出現的新事物新情況,對各國出現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知識,我們應該有及時、充分的了解﹔對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我們更應了然於胸。我們既要看到別人的長處,也要看到別人存在的問題。我們既要虛心學習借鑒他人之長,也要懂得揚棄。我們當然要以學習的姿態來看待世界,對於別人的文明成果、發展經驗,我們應當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態度,虛心學習借鑒,取眾家之長必有益於我。但是學習借鑒的過程中,我們也必要有批判的思維,這是人類理性的要求,更是與世界相處中的基本方法。批判思維,不是簡單否定,而是有分析有判斷有取舍,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分析其環境條件,從而判斷其適應性,是經過科學的揚棄之后為我所用。
學習和借鑒,甚至“拿來”,絕不是照搬別人的模式,更不是以別人的價值觀和政治制度為圭臬。經濟全球化不等於西方化,更不等於文化一元化。我們應當看到,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都不同,其發展道路也必然有自己的特色。中國近百年的近代史告訴我們,任何科學的理論和制度,包括馬克思主義,都必須本土化才能起到真正作用。“南橘北枳”這個成語,說的就是“服水土”的問題。歸根到底,我們走的道路,一定要適合自己,要具有中國特色。
作為一個開放的大國,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要看到當今世界帶給我們的,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我們既要警惕“棒殺論”,也需謹防“捧殺論”。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
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使得我們的國際地位和影響也相應提高。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新興大國的崛起,國際上不少人有誤解和擔憂,不但“中國威脅論”不絕於耳,更有一些人鼓吹“中國崩潰論”,要唱衰中國。與此同時,對於取得的成就,我們既得到一些真誠的祝福和鼓勵,也有一些未必友善的“捧殺”。面對這樣的復雜形勢,我們既要對自身有清醒的認識,也要對國際形勢有理性的評估﹔既要提振我們的發展信心,也需增強憂患意識。
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要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夢,堅持放眼世界,堅持開放戰略,同時堅持走我們自己的路,才會夢想成真,也帶給世界一個美好的“中國夢”。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8·19重要講話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