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摩根大通、匯豐等多家外資機構相繼上調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預示本輪對中國經濟的“唱空”暫告一段落。不過,外界對中國增長潛力的質疑卻並未停止,特別是在目前經濟增速正值“換檔期”、外需不振內需不旺或將長期持續的現實下,中國經濟的未來是喜是憂?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良性發展軌道,中長期發展前景依然樂觀”,針對中國產能過剩、內需不旺、債務攀升的“唱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宋立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回應,在經濟由高速轉向中低速增長的“換擋期”,矛盾集中釋放是正常的。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亦認為,制造業去產能化、金融機構降杠杆率、地方項目壓規模是大趨勢,雖然經濟增速短期回落,但對長期發展質量付短期代價是值得的。
上述專家所指的“良性軌道”和“長期質量”,實際是指中國經濟“轉方式、調結構、促增長”的發展思路。
今年以來,特別是進入下半年,官方在首次明確闡釋中國經濟的“上限”和“下限”后,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優化經濟格局的改革新政——從促進節能環保產業到信息消費,從提速城市軌道交通、西部鐵路等基礎設施項目到批准上海自貿區。中國正在不斷探索、培育新的增長動力。
事實上,近期公布的數據已對中國步入“良性軌道”的努力作以回應:最新公布的8月份中國制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已升至51.0%,創16個月來最高點﹔此外,7月份工業增速超預期反彈、進出口增速由負轉正、投資和消費表現平穩。
中國總理李克強3日在第十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上致辭時亦表示,近期數據顯示,中國就業和物價穩定,糧食豐收在望,工業生產、進出口、利用外資等主要指標有一定的回升,市場預期明顯向好,信心在增強。
“中國還有許多好牌可以打”,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巴曙鬆看來,中國宏觀政策的回旋余地還很大,例如城鎮化建設、鐵路投融資改革、新興產業等,都是未來發展的潛力。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中國經濟仍有多塊潛力可挖掘,其中之一即消費升級帶動的服務業領域。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牛犁告訴記者,當最主要的工業品需求得到滿足,服務業對經濟貢獻的比重將成主導。目前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向后期過渡階段,除了衣食住行之外,民眾對旅游、養老等發展型和享受型生活性服務業的需求越來越高。
在宋立看來,為投資薄弱環節“補短板”將帶來新的增長動力,“社會事業領域、民生領域、中西部鐵路公路骨架網絡、水利工程都是有待優化的環節”。
城鎮化也是中國經濟可以期待的紅利。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介紹,一個城鎮人口的消費水平相當於一個農村人口的三倍,這意味著城鎮化的推進將明顯提振國內需求。
值得被“另眼相待”的還有長期為人們所擔憂的中國地區、城鄉發展不平衡。宋立認為,這兩對“二元結構”在經濟增速“換檔期”反而能夠起到“減震”作用。中西部發展的“多速”與戰略縱深,恰好為增長贏得回旋余地和空間,避免了“台階式”的急劇減速,而化解為波浪式的調整。
需要明確的是,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無疑將給世界帶來重大利好,“一是繼續為世界提供性價比高的產品,二是消費升級為世界提供更廣大的市場”,宋立說。(中新社記者 董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