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閃耀著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芒,具有很強的戰略性、前瞻性和針對性、指導性,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做好宣傳思想工作的綱領性文獻。為全面深入准確地解讀這一重要講話,本刊特開辟“學習領會習近平同志8·19重要講話精神”專欄,今日刊發第一篇:《世界風光與中國風景》。
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中國,以及如何看待兩者之間的關系,這是百年來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當今中國面對的是一個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的世界,尤其是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如何順應世界形勢變化,如何在世界發展格局中准確定位,不僅需要進一步做好思想理論准備,也需要辯証的思維、科學的比較方法,更需要一種開放的心態和理性的自信,才能更加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才能在異彩紛呈的世界風光裡看到中國綺麗的風景。
■世界與中國:全面觀察、科學比較
對於世界與中國,都要做全面的觀察。世界是復雜的。目前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其中有幾十個是發達國家,主要集中在歐美﹔有幾十個較發達的國家,集中在與歐美關聯的地區﹔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遍布亞非拉各地。就制度而言,有少數國家堅持經典社會主義,大部分國家實行資本主義,也有不少國家打民主社會主義、民族社會主義的旗幟,還有其他各種主義的混合體。顯然,它們發展程度差別極大,社會體制相差極大,歷史文化各具色彩。對於每個具體的國家,內部既有表現好的方面,也有表現不那麼好的地方。各國國家之間發展都有不同的特色和表現。中國更是一個大而復雜的國家,而且處在快速的社會轉型之中。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中國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也極為突出。對於中國這樣的國家,如果用一個地方代表中國,用一個方面說明中國,用一種色彩描繪中國,都是以點代面、以偏概全。
觀察世界與中國,存在兩種極端傾向。一種極端是美化外國、唱衰中國。一說到國外,就是如何如何好,仿佛全世界都是發達國家,發達國家都是盡善盡美。而一說到中國,則是如何如何差,到處都是矛盾,遍地都是問題。這當中包含很深的偏見,很顯然,世界不都是好的,中國也不都是問題。另一種極端的情況也有,那就是將世界說得一團漆黑,看到的都是戰爭、動亂、飢荒、犯罪,同時將中國描繪的歌舞升平、大同盛世一般,仿佛世上隻有中國好。對中國報喜不報憂,對別國報憂不報喜,也是很片面的。以上兩種極端,所說的具體問題或許都是事實,但屬於那種戴有色眼鏡有意截取的事實,這樣看問題是不正確的。
中國與世界的比較,有多種不同的比較方法,結論迥然不同。拿世界上發達國家與中國比,中國發展水平上當然差一大截。如果將中國放在發展中國家中間,中國並不遜色,屬於佼佼者之列。拿別國的長處與中國的短處比,中國大為不如﹔而拿中國的長處比他國的短處,結論就顛倒過來。然而,以上的局部比較都有失偏頗。
科學的比較是將中國與世界做全面的、歷史的比較。全面比較,就是中國與世界各種國家、與這些國家的各個方面都比較。通過全面比較就會發現,中國與世界各有所長,各有千秋。歷史比較,就是中國與世界各國的過去、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都做比較。通過歷史比較,可以看到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進步明顯、潛力巨大。
■世界眼光與中國特色:相互補充、辯証統一
中國與世界既密切聯系,又相互區別。中國與世界的密切聯系,要求中國具有世界眼光,順應世界潮流。中國與世界相互區別,要求中國堅持中國特色,走自己的道路。立足中國與放眼世界,兩者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補充和辯証統一的。
然而,將世界眼光與中國特色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或者強調過頭,就會在認識上、進而在實踐上出現大問題。一種是隻講世界眼光,不要中國特色。在這種觀點看來,中國與世界是完全同一的,世界發展模式萬流歸宗,發達國家怎麼樣,中國就要亦步亦趨跟著做。這在近代歷史上表現為全盤西化,在當今則突出地表現為一切以美國為榜樣,向美國看齊。月亮是西方的圓,道路是美國的好。另一種是隻講中國特色,不要世界眼光。在這種觀點看來,中國與世界迥然不同,你干你的,我干我的。歷史上的閉關鎖國就是基於這種認識,在當今則突出表現為,凡事問“姓資姓社”、“姓東姓西”、“姓中姓外”。凡是資本主義的、西方的、外國的東西,一概予以排斥。
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將世界眼光與中國特色很好地結合起來,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一方面,中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不斷強化世界眼光。改革開放前夕中國領導人紛紛出訪,1978年僅副總理和副委員長以上的領導人就有12位先后20次出訪51個國家。尤其是鄧小平,在一年中就4次出訪了8個國家。鄧小平通過對美國、日本、歐洲的訪問,看到了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深有感觸,從而堅定了對外開放的決心。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為改變落后狀態提出了在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但1977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為8700多美元,而中國即使到2000年翻兩番也隻有800美元,與世界發達國家仍然相距甚遠。中國通過冷靜比較,實事求是地放低了現代化的指標,提出了小康社會的概念。蘇聯曾是最早和最強的社會主義國家,但在發展中日漸顯現出積弊。中國在改革開放中以蘇為鑒、以蘇為戒,終於走出了有別於蘇聯模式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美國是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是中國現代化亟須的資金、技術的重要來源和外貿的主要對象。中國改革開放中的市場經濟、科教興國、開發西部等重大舉措,都在一定程度上觀照了美國的做法。中國在與美國的學習、合作、競爭、斗爭中不斷發展和壯大起來。
另一方面,中國在改革開放中不斷堅持中國特色,在對外開放中沒有迷失自己,而是立足中國實際,不斷創造性開辟自己的道路。如同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中國的發展道路是獨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獨創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獨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自信與理性:發展中國、貢獻世界
當今世界是一個更為全球化的世界。能否不斷了解世界,能否不斷學習世界上一切先進的東西,能否不斷跟上世界發展的潮流,是關系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興衰成敗的大問題。中國要努力培養世界眼光,在觀察形勢時要善於通盤把握國內形勢和國際形勢,在進行重大決策時要善於綜合考慮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在開展工作時要善於充分利用國內有利條件和國際有利條件,在處理問題特別是各種突發事件時要善於綜合考慮國內影響和國際影響。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贏得與其他國家的比較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世界形勢發展變化,對世界上出現的新事物新情況,對各國出現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知識,我們要加強宣傳報道,以利於積極借鑒人類文明創造的有益成果。對國外的東西,要堅持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
當今中國是一個更為強大的中國。在硬實力方面,中國經濟總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中國的重要產品產量多數位居世界第一,中國經濟社會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軟實力方面,中國改革開放創造了后發國家發展的成功范例,中國發展道路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我們今天的地位已經大大不同於改革開放之前,我們的實力更強了,經驗更多了,信心更足了。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正是基於這樣的時代背景和客觀事實。樹立中國自信,這是主體意識的覺醒,是塑造更美好中國風景的保証。
當然,我們的自信是一種理性的自信。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中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說明中國的實力還有限,發展的路還很長。“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我們還要兢兢業業,學習借鑒他人的長處,改正彌補自身的不足,建設一個更強大、更完善的中國。
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現今是、將來還是一個重要的話題。中國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越來越離不開中國。中國以巨大的幅員、獨特的文化、強勁的實力融入全球化之中,將對世界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中國風景如畫,世界五彩紛呈。自信自強,將中國發展好,就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學者·語萃
●對於中國這樣的國家,用一個地方代表中國,用一個方面說明中國,用一種色彩描繪中國,都是以點代面、以偏概全。
●將世界眼光與中國特色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強調過頭,就會在認識上、進而在實踐上出現大問題。
●中國風景如畫,世界五彩紛呈。自信自強,將中國發展好,就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
閱讀延伸
國外認知中國八“論”
●“威脅論”,即認為中國崛起帶給世界的是挑戰而非機遇。近年來,此種論調雖有減弱,但仍不時出現。
●“崩潰論”,即認為中國經濟的增長是以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官員腐敗為代價的,因而是不可持續的。
●“神話論”,即認為所謂“中國奇跡”不過是一個媒體渲染出來的神話。
●“責任論”,即認為中國作為西方大國的利益攸關方,必須承擔和發揮相應的責任。
●“階段論”,即認為中國模式具有“轉軌國家”的普遍特點,隨著中國進一步融入國際主流世界,所謂的中國模式也就消亡了。
●“失衡論”,即認為中國的發展表現為出口導向與內部需求、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等一系列的失衡關系,中國模式的可持續性值得懷疑。
●“替代論”,即認為隨著以“華盛頓共識”為主導的西方自由民主模式的式微,注重獨立、創新和漸進改革的中國發展道路——“北京共識”將成為新的話語。
●“領導論”,即認為國力日盛的中國應確立新的國際觀,勇敢肩負起領導世界的責任。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8·19重要講話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