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張曉華:把“讓老年人得到更多的精神慰藉”形成制度

2013年08月27日09:5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天津師范大學老年心理研究所教授張曉華 (房爽 攝)

人民網北京8月27日電 (朱書緣)今天上午,中宣部理論局通俗理論讀物《理性看齊心辦——理論熱點面對面·2013》網上座談會第五場在人民網舉行,五位專家出席座談會,以“養老難題怎麼破解”為題進行解讀和交流。

談及老年人在精神方面的慰藉時,有網友提出,據調查在精神方面,30%左右老人感到孤獨,有的出現抑郁症狀,在這方面想請專家分析一下我們該如何加強老年人精神方面的慰藉。對此,天津師范大學老年心理研究所教授張曉華指出:

第一,養老當中主要包含的內容並非只是物質上的、生活上的,而更多的是在生活照料基本滿足之后所需要的精神慰藉﹔而且隨著老年人結構的變化,還有這個結構當中老年人群層次的變化,對精神慰藉的需求就越來越高﹔另外就是老年人的臨終關懷,其實也是另外一種意義的精神慰藉。所以關於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方面,應該隨著我們老齡化程度不斷的加劇。高齡化,更因為是空巢化,我們老年人精神上的空虛,還有心理問題不斷的增多,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所以我們談養老就不只是在物質生活層面上去解決他的生活照料,更多的是要讓他怎麼活得更快樂,而且我們講追求生命質量的一種本原。

第二,在精神慰藉上,現在30%老年人感到孤獨,這個原因主要是起源於哪幾個方面:一個是主體,一個是客體,主體是老年人本身,按照他的生理的自然規律和心理自然規律,退行性的病變,自然就出現了這樣的心理疾患,這個疾患有輕有重,比如俗稱的老年痴呆,這是一種被動性的,是由腦部的組織結構發生的。還有網友提到的老年抑郁是由於主觀造成的,這個主觀從老年人的心理焦慮一直到抑郁,一直到心理障礙,一直發展到心理疾患,還有另外的主要因素就是客體,就是老年人生活的環境和他周圍接觸的人,我們生活的環境無非就是我們現在居家養老為主的模式。無非就是在這個環境當中得到的精神慰藉不足,這是一個方面。還有他是從退休,從單位人一直到社會人這個轉變過程當中,就是有一個落差產生的,所以有了很多老年心理的障礙。

如何做好老年人精神慰藉,張曉華建議,把關心老年人、讓老年人得到更多的精神慰藉形成一種制度,這個制度不僅讓老年人自己明白,我到了這個時期我會有什麼樣的症狀,哪些正常哪些不正常,我怎麼樣更多的減少這種心理問題的出現,讓自己能夠生活的快樂。還有一個方面是他接觸的客體,這個環境,比如說他的子女,有些子女隻認為給老年人錢,生活上的幫助,這就是完成了養老的任務,這其實只是法律上規定的贍養的生活上的盡職盡責,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養老。

張曉華認為,全民對老年人心理問題的關心關愛,應該有相應的一套制度,比如說現在的一些社區的依托怎麼體現呢?有一些實體的需要能夠跟上。還有一個是在法制建設上,今年7月1號正式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當中,已經在很多方面體現了,就是說對老年人精神的關愛,甚至對他的子女、對他生活的城市等等,他所要照料的被關心的客體提供給他的,都有一些相應的要求。第三方面我們更多的還是需要很多的文化建設,讓這些老年人能夠找到自己的回歸的舞台,就是我老了以后並沒有被社會拋棄,我還是有價值的,一個是得到精神上的交流和溝通的平台,另外當一些低齡老年人有一些社會技能,還能為社會做更多貢獻的時候,身體條件還允許,我們為他提供再就業的舞台,就是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本身也回答了伍老師提出的問題就是養老與發展,如果我們把一個消費群體,變成價值創造的群體,這本身其實對社會撫養比來說就比系數位置變了,而且更多感染了其他老年人,可以說低齡老年人和高齡老年人之間又形成了互動,這也是非常關鍵的。

所以老年人群的養老並不可怕,關鍵是我們怎麼對待他,而且這種對待,雖然錢是很重要的問題,但不是唯一的解決途徑,而且老年人需要的也不僅僅是錢能解決問題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