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胡敏:以加快結構調整、釋放制度紅利應對經濟下行風險
胡敏
2013年07月23日10:02   來源:中國改革論壇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胡敏:以加快結構調整、釋放制度紅利應對經濟下行風險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7月15日發布了今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一系列重要宏觀經濟數據,既揭示出當前國民經濟正面臨多年未有的錯綜復雜局面,也透露出我國經濟雖處於下行態勢但已見緩中趨穩的態勢,按照最近國務院經濟形勢座談會的分析,下半年政策仍將延續去年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基調,在強化信心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穩政策、穩增長,調結構,控風險,逐步釋放制度改革的紅利。

上半年經濟數據揭示經濟疲軟困境

一系列宏觀經濟數據反映了當前經濟運行的窘困。

首先是經濟增速緩慢下行預示經濟明顯調整。今年一季度GDP增長7.7%,二季度為7.5%,上半年增長則僅為7.6%,雖仍在7.5%的預期目標之上。但若放寬一下視角看,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在4萬億激進投資刺激下,2008年至2011年期間,我國GDP增速雖保持9% 至10%的增長,但到2012年GDP增速就抖降為7.8%,此后連續五個季度經濟運行一直在7.4%至7.9%內。盡管不少專家據此認為,我國經濟增長是合理回歸到潛在增長率區間,但無疑,自2007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已出現明顯調整趨勢。結合拉動經濟“三駕馬車”的動力看,投資的邊際效率明顯降低,消費的動力仍難啟動,外貿進出口增長更是進入持續疲弱階段,下滑到10%以內。

其次是CPI與PPI背離揭示產能過剩矛盾難解。上半年CPI同比上漲2.4%,比去年同期回落0.9%,各月基本控制在3%以內。糧食生產的“十年增”效應穩定了基本物價是好的基礎。同時,這符合我國經濟下行期間不太會出現明顯通脹態勢的長期經驗,和體現今年以來“控通脹、防風險”政策主動調控的結果。盡管主要城市的房價依然難以回落,但這並不完全體現在CPI統計的權重中。而需要重視的則是CPI與PPI持續背離。從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的13個月裡,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和購進價格環比一直下降,2013年1至4月平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2.0%,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2.1%。CPI、PPI同比正負背離已持續一年多時間,這也是自1997年以來PPI出現的四次負值階段,國內產能過剩、國內外經濟持續弱勢下的去庫存延后是PPI環比維持低位、同比回落的重要因素。再結合制造業PMI連續幾個月跌落在榮枯線之下和上半年地方國有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0.6%的數據,都表明整體經濟的弱勢和實際消費需求上升的相對疲弱。

第三是經濟先行指標疲弱反映增長后勁乏力。我們再看被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推出的用於評估中國真實GDP增長量的新指標所謂“克強指數”即耗電量、鐵路運貨量和銀行貸款發放量三項指標,它們可以看作是經濟現行指標。1到6月,全社會用電量累計同比增長5.1%,增速低於去年﹔鐵路貨運量上半年呈放緩趨勢,上半年鐵路貨運發送總量19.43億噸,其中國家鐵路發送15.82億噸,同比分別減少2.8%和4.5%﹔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5.08萬億元,同比雖仍多增2217億元,但逐月貸款增速也開始放緩,中長期貸款增加明顯不足,這反映出受經濟增長疲弱影響和企業信貸需求不足的現狀。先行指標不景氣均均說明我國經濟處下行通道中。

第四是三次產業結構調整滯緩制約經濟持續增長。在我國經濟總量高速增長的這幾年,產業結構竟然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從一個時間周期看,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的產業結構為10.8:47.3:41.9﹔2009年為10.3:46.2:43.4﹔2011年為10.0:46.6:43.4﹔2012年為10.1:45.3:44.6。這五年期間,這顯示:在這幾年我國經濟總量高速增長的同時,產業結構竟然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在國內生產總值的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的比重僅下降了0.7%,第二產業的比重下降了2.0%,而第三產業的比重僅上升了2.7%。產業經濟理論表明,經濟的高增長率通常會帶來結構的高轉換率,經濟增長與結構轉變應該呈現互為推動的關系。但這幾年情況說明:在我國經濟總量增長依靠內需拉動的過程中,消費的導向作用和投資的載體作用沒有實現有機結合,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貢獻比例變化,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帶動產業結構調整的功效。而經濟增長的實踐証明,沒有產業結構的及時轉換,經濟總量增長很難持續。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胡敏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