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發展方式很難維持
政府必須放權,激發市場和社會的活力
本輪國務院行政體制改革圍繞轉變政府職能這個核心,不僅提出了未來政府職能主要是“營造良好的環境、提供優質的服務以及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的改革目標,而且圍繞這一目標的實現,還採取了六大舉措,這些都是過去所沒有過的。
政府向市場放權、政府向社會放權、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放權以及優化政府職能配置、改善宏觀調控、建立政府管理的基礎性制度等,明確了具體的改革內容和操作路徑。
為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本次改革取消了大量的投資審批權和對生產經營活動的審批權,如必須保留的,也要盡量下放給地方﹔為了鼓勵社會成員創業,改革企業注冊登記管理制度,簡化環節,降低准入制度,減少行政事業性收費。無論是發揮市場的作用還是激活社會的活力,都會產生深遠影響。
一方面,傳統的發展方式在某種意義上說很難再維持下去了,有幾個難以為繼:即低成本出口戰略以美國的金融危機爆發為標志難以為繼、低端產業主導的經濟結構難以為繼、資源和環境的傳統使用方式難以為繼等。轉變發展方式隻能往前走,不能往后退。
另一方面,目前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也在加大,如果繼續過度依賴投資等經濟刺激手段可能會帶來產能過剩等更大的問題。因此,確立新的思維,比如避免流動性泛濫,大幅放活市場,通過轉變政府職能,向市場、向社會放權,激發市場和社會的活力,必將為經濟增長和升級產生極大推力,無疑將為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樣,不僅能把“十二五”提出的轉變發展方式這條主線貫穿始終,而且還有可能走出一條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新路徑。正是從上述意義上看,轉變政府職能就顯得尤為重要,也十分緊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