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在表達過去一個時期中華民族對世界的貢獻很不夠並為此感到愧疚之情的同時,樂觀地預測,進入21世紀的時候,中國將會對世界作出較大的貢獻。今天中國對世界的貢獻驗証了毛澤東的遠見,也驗証了蒙哥馬利等西方有識之士的遠見。中國正在以實現中國夢的理想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邁進﹔正在以中國夢的新形象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智慧和力量,世界正在全神貫注地感受中國這個巨人步入世界的中心舞台展現的中國智慧、中國信念、中國道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中華優秀的文化正在以其獨特的價值進入世界的視野,給世界的發展以嶄新的啟迪和前所未有的影響。
中國夢所代表的中國形象,既展現著中國的歷史又展現著中國的現實,既體現著物質文明又體現著精神文明,既展現著發展道路又展現著社會制度,既是中華民族理想的表達又是中華民族與世界進行的思想和情感交流。總之,中國夢是中國的歷史、現實、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等的綜合形象,是帶有整體性的國家形象,是中華民族的思想、意志、精神和力量在當今世界的體現和象征。歸根到底,中國夢體現的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恪守的一些基本的價值以及這些價值的現代表達,體現的是中國當代的價值形象。
這種價值形象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中,植根於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價值追求是中國夢的本質和遵循,中國夢是價值形象的具體展現。具體來說,中國夢蘊含的價值原則可以作如下概括。
一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觀。中國人素來對“天”即對自然,對生存的環境有敬畏之感,主張人是自然的產物,是自然的一部分,沒有自然,也就沒有人的立足之地,人與自然的這種不可分離的理念,就是天人合一。這種天人合一的理念運用於認識世界和觀察事物方面,就是一種物我合一的整體性思維。這種思維運用於處理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道法自然,以天道統御人道,遵從自然規律。用於社會管理,強調整體的秩序,強調個人融入集體,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形成和諧的團隊和社會。用於個人修養,強調站到整體、集體、他人方面思維,強調“與天地參”、“贊天地之化育”,強調個體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與自然、與他人的對立。用於國際關系,就是不同國家構成一個“命運共同體”。
二是知行合一的認識論。隻有做到了,才是懂得了、知道了。如果口頭說知道了,但沒有做到,還不是真正地掌握了事物,還不是真正的知,其中還蘊含著一定程度的無知。這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認識論,強調實踐理性,在實踐中獲得真知。正是這種知行合一的認識論,使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實現了有機統一,並不斷得到創新發展。注重學習借鑒,更注重應用,注重對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的總結和運用。對於知識的態度,主張以解決現實問題為核心,崇尚實用的知識,講究求真務實,注重實用性應用性技術的創造和發明。對於個人修養來說,講究踐行,注重人性人格的自我修養﹔注重身教重於言教。在治國理政方面,強調不作無謂的爭論,讓實踐証明和檢驗,反對空談﹔用於社會交往,崇尚不輕諾,重誠信,言必信,行必果。
三是自強不息的人生觀。把人生放大到自然的運行之中看待,而不是作為孤立的個體來看待。強調人應該像天上的星系一樣康健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不能消極頹廢,無所作為。自強不息的人生觀既強調個體,更強調整體,個人要自強,集體更要自強,個體從整體中得到信心和力量,強調整體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強調整體的一致性,崇尚整體主義或集體主義。強調中華民族整體的力量,中華民族有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與敵人血戰到底的勇氣,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有實現民族復興的堅定意志。在外在表現上,表現為拼搏向上、剛健有為的民族特性,不屈不撓,災難面前更加自強。自強不息的一個重要表現是強調開放性,注重開拓創新,勇於戰勝困難,永不言敗,積極開拓新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