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吳敬璉:全面深化改革是轉型唯一出路
2013年07月01日08:2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昨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博源基金會顧問委員吳敬璉在博源基金會成立五周年學術論壇上發言。

經濟學家林毅夫

國研中心副主任劉世錦

原題:吳敬璉再呼吁經濟增長模式轉型 稱全面深化改革是轉型唯一出路,應建立法制、規則基礎上的競爭性市場體系

在經歷了30年的高速增長后,目前中國經濟正受到增長放緩、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地方債務風險、影子銀行等隱患積累的挑戰,未來經濟增長的潛力在哪裡?昨日,在博源基金會成立五周年學術論壇上,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吳敬璉再次呼吁,中國要從過去依靠投資變為依靠提高效率拉動經濟增長,而經濟轉型的唯一出路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建立法制、規則基礎上競爭性的市場體系。

增長不靠投資而靠效率提高

吳敬璉表示,目前研究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流分析框架是凱恩斯主義的短期經濟分析框架,即將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劃分為出口、投資和消費。當出口和消費增速下滑,就隻能靠投資來提振。但他認為這個框架在研究中長期的經濟增長時並不適合,應該用生產函數來作為理論框架較合適。

吳敬璉提到的生產函數是美國經濟學家索洛上世紀5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決定產出的變量有四個,分別是土地、勞動力、資本,還有一個是“索洛余量A”,即全要素生產率。

吳敬璉表示,現代經濟增長主要的來源不是來自投資,而是來自效率的提高。中國經濟需要的是發展方式的轉變,這一點雖然早在1995年時就已提出,但在“十五”計劃期間由於改革放慢,及人口紅利消退,使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步伐減慢,造成了現在問題越來越嚴重。

“十二五”改革與預期有差距

此前,吳敬璉曾在多個場合公開呼吁打破體制障礙,深化改革。他曾表示,增長方式轉型已經提出近20年,至今未能取得顯著成效,問題在於體制性障礙未消。他昨天指出,“十五”計劃、“十一五”計劃完成得不好,與體制改革上沒有很大的進步有關﹔而雖然“十二五”期間加快了這一方面的改革,但還是跟原來的預想有很大的差距。

此前,由於國內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和巨額信貸拉動,部分項目能源資源消耗嚴重,環境污染成本巨大,行政壟斷和權力的擴大還造成尋租現象並導致腐敗﹔而另一方面,盡管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勵政策,民營企業仍難以進入電力、交通、環保等基礎設施領域,民間對於體制改革、政府鬆綁、打破國企壟斷的呼聲日益高漲。

進入今年以來,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的政府改革進程明顯加快,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在多個場合提出要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

吳敬璉表示,過去二十年的經驗表明,要使得經濟增長的模式真正能夠改變,唯一的出路就是全面的深化改革,建立法制、規則基礎上競爭性的市場體系。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吳敬璉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