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中國共產黨與民族復興中國夢
——石仲泉研究員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演講
2013年07月01日08:19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思想者小傳

  石仲泉 1938年5月出生,湖北紅安人。中共黨史學家,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兼任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任等職。長期在中央機關從事理論和黨史的研究,曾參與《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起草組等工作,主持編修《中國共產黨歷史》等。主要專著有《我觀毛澤東》、《我觀鄧小平》、《我觀周恩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論》、《我觀黨史》(三卷本)、《黨史熱點面對面》等。多本著作和多篇論文獲國家級圖書獎和優秀論文獎。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同志在北京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講話指出: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講話道出了奮發圖強的中國人的心聲,對全世界的炎黃子孫是極大鼓舞。

  這個“中國夢”是怎麼產生的,它的內涵是什麼,中國共產黨怎樣為“逐夢”而奮斗,它的願景怎樣?我們現在就來做一番歷史考察。

  百年“逐夢”歷程

  中國共產黨的90多年歷史,實際上就是努力探索中華民族復興之路,追逐“中國夢”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歷史。它既波瀾壯闊,又多險阻曲折。

  中華民族是個有著5000年文明歷史的偉大民族。早自秦漢就進入盛世。作為其載體的古代中國曾以世界上的頭號富強大國“獨領風騷”達千年以上。中華民族的盛世有兩個重要標志:

  一是疆域版圖特別遼闊。遠的不說,就說近的。清康熙年間設立台灣府(轄釣魚島),使古代中國疆域版圖的最后定格為:北至薩彥嶺、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至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東至薩哈林島(庫頁島),共約1300萬平方公裡。清帝國中央政府對各地的管轄權和控制力達到了封建社會的最大值。當代中國的領土范圍就是以清王朝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的疆域版圖為基礎確定的。

  二是對世界文明的貢獻特別巨大。據《世界自然科學大事年表》記載,16世紀以前,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科技發明約有300項,其中175項是中國人發明的。正是這些重大的發明(包括發現),使中國的農耕、紡織、冶金、手工制造技術長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直到18世紀末期,中國的經濟規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相當於剛剛過去的上個世紀末期美國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總量上的比重。

  但是,到了近代,特別是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后,這個曾在世界上獨佔鰲頭、傲視諸“夷”的“天朝上國”,迅即成為由多個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積弱積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曾幾何時的泱泱大國,瀕臨亡國滅種邊緣。

  面對國家衰敗和民族危亡,100多年來,先進的中國人,前仆后繼,英勇奮斗,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列強和腐朽封建統治者的革命斗爭。同時,奔走世界,尋找強國富民的真理,求索振興中華之路。但是,無論考察西洋還是留學東洋,所獲得的這個理論那個方案都不能拯救中國出水火。

  20世紀初期,中國共產黨橫空出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既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也是中國先進分子苦苦求索救國救民真理的必然結果。它從誕生之日起,就擔當著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改變國家貧窮落后面貌,實現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兩大歷史使命。這是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基本內涵。

  中國共產黨的90多年歷史,實際上就是努力探索中華民族復興之路,追逐“中國夢”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歷史。它既波瀾壯闊,又多險阻曲折。

  黨領導人民用了28年時間,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不久就明確提出消除內亂,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壓迫,實現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的基本綱領﹔隨后迅即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洪流中。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后,黨領導人民經過10年土地革命戰爭、8年抗日戰爭和3年解放戰爭,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全勝利,創建新中國,初步實現了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歷史使命。

  新中國成立后的29年,黨為改變國家貧窮落后面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使命進行艱辛探索,盡管經歷了嚴重曲折,但取得的巨大成就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這29年盡管走了一段彎路,但歷史地辯証地看待這個時期,成就是主要的、基本的﹔無論是取得的成功還是經歷的挫折,無論是正面的經驗還是負面的教訓,都為后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奠定了重要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開辟了實現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神州大地發生驚世巨變。其間,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體制機制,在實現了從“兩個凡是”到實事求是、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封閉半封閉到全面改革開放的三大轉變之后,又開始實現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這些轉變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朝著持續、平穩和快速方向發展。這30多年,國家的發展進步實現了三大飛躍,即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的飛躍﹔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的飛躍﹔還有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的飛躍。這30多年,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巨變,為民族復興“中國夢”的繼續奮斗奠定了堅實基礎。

(責編:常雪梅、朱書緣)

相關專題
· 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
· 石仲泉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