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的背景及精神實質的五個方面
近年,一系列與“中國”有關的術語見諸中央報刊。諸如中國奇跡、中國聲音、中國力量、中國理論、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制度、中國話語、中國故事、中國夢,等等。這究竟給我們釋放和傳遞的是什麼樣的重要信息?提出這些重要術語的背景及精神實質是什麼?
經過思索,我認為,其背景及其精神實質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對我們中國逐漸強大以后顯示出一種自信,且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實現未來更高目標、更大夢想的一種政治動員與民眾表達。當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取得的成就也讓世界震驚,這極大增強了我們中國人的自信。不過,在這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還要“仰望星空”,追求更高的目標,即真正實現我們的諸多百年夢想。這種夢想通過“中國夢”來表達,實際上是用通俗易懂、簡單質朴、喜聞樂見的“三貼近”的大眾化語言,讓群眾所理解、所接受,以此來引導群眾、感召群眾、動員群眾。這是用平民百姓的話來表達“中國理想”,因而涉及到了當代中國話語體系轉換與思想傳播、價值認同問題。
二是在中國逐漸強大以后,針對來自各方對中國的誤讀、誤判,我們需要以溫和的方式來塑造中國的鮮明形象,傳播中國的正能量,使各方理性認識本真的中國。因而,它是對塑造溫和的中國形象的一種自覺努力。
三是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針對出現的“西化”和民族虛無主義傾向,我們要用自己的理論破解我們自己的問題,我們要走自己的路且實現我們自己的目標,這使我們走向了成功。因而,它是對中國理論、中國道路、中國制度可以實現中國自強的一種自覺認知和堅定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以實現中國社會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種確証。它昭示我們:要進一步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實現中國夢,在實現中國夢中進一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四是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針對出現的“物化生存、精神懈怠”的現象,需要我們樹立一種批判和超越精神,重建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在當今中國,我們既具備了進一步升級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也出現了物化生存、精神懈怠的社會現象。一些人主要依靠“物”來生存,對“物”有一種依賴,“物”對人有一種統治。在這種物化生存的環境中,一些人受到了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中的負面影響,喪失了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這就使我們在某些方面顯得大而不強、有面無神、有體無魂。提出中國夢,就是要為廣大民眾提供一種精神支柱,且是對重建中國人的精神家園的一種自覺追求。
五是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針對我們要攻堅克難、凝聚力量、建成小康社會的緊迫要求,強調我們必須用一種共同的奮斗目標來團結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力量。因而,它是團結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的一面精神旗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