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專家: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不是割裂和對立的
任貴祥
2013年05月23日15:56   來源:當代中國史研究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題: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科學貫通

﹝作者簡介﹞任貴祥,研究員,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摘要﹞2013年1月5日,習近平在中央黨校舉辦的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了重要講話,進一步從科學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角度深刻闡述了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辯証邏輯關系和歷史關系,強調“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習近平的講話是對中共十八大相關論述的進一步深化,為我們研究黨史和國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

﹝關鍵詞﹞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辯証關系

﹝中圖分類號﹞K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952(2013)02-0026-04

2013年1月5日,習近平在中央黨校舉辦的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以下簡稱講話),從科學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視角,對改革開放前后的歷史作了重要論斷,他說:“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1﹞這一論述不隻解決了對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史定位和評價問題,而且把新中國前30年和后30年的歷史科學地貫通了起來,客觀地、完整地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醞釀、形成和發展的歷程及其歷史邏輯。這是繼中共十八大之后,習近平進一步從社會主義的角度深刻闡述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辯証邏輯關系和歷史關系。

一、對中共十八大相關論述進一步深化

中共十八大報告第二部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從黨史角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行了論述。報告開頭指出:“回首近代以來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展望中華民族充滿希望的未來,我們得出一個堅定的結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報告還指出:“九十多年來,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勝利,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2﹞(pp9∼10)接著報告全面系統深刻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歷史階段: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和物質基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共十八大報告從黨成立以來90多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的歷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其發展道路作了全景展示,從黨史的角度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艱難輝煌歷程。

在中共十八大相關論述的基礎上,習近平進一步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進行了2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絕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

“本質”一詞與“形式”相對應,屬於哲學范疇,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質,是事物固有的內在聯系。聯系習近平在講話中對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論述,可以看出貫穿其中的本質都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兩個時期的社會性質都是社會主義,所從事的都是社會主義建設,盡管兩者有這樣或那樣的差別,但本質是一致的,而不是割裂的和對立的。

中共十八大報告及習近平的講話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主線,把黨的全部歷史尤其是新中國成立60多年的歷史科學地貫通起來,有助於我們把握科學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淵源﹔有助於我們理解改革開放前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中國確立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艱辛探索,及改革開放后幾代黨的中央領導集體在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上開創和向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聯系和區別。

筆者以為,在中共十八大相關論述的基礎上,習近平對社會主義發展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外延及其兩者的相互關系的論述又有所拓展並進一步深化。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當代中國史研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