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唯物主義,有人僅僅從客體向度來理解,隻強調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不可否認,物質世界是人類生活的基礎。如果不承認這一點,就走向了唯心主義。同時,唯物主義還具有主體向度,強調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一點也不應忽視。支撐這種反作用的有認知、意志,也有情感。正所謂萬水千山總是情: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農民熱愛他們耕作的肥田沃野,科學家驚嘆於他們探索的宇宙律令,詩人則陶醉於他們鐘愛的自然風光。正是人類的認知、意志、情感充實和豐富著物質世界,支撐和推動著社會歷史發展。
探求認識世界的智慧,是哲學的起因。在最初的涵義上,哲學就是愛智慧。古希臘哲學,無論唯物主義學派還是唯心主義學派,都以探求智慧為主要目標。經過人文運動和文藝復興,西方哲學走到了近代。近代是科學和工業蓬勃發展的時代,強調知識的力量、理性的力量。此時西方的唯物主義也是沿著探求智慧的道路發展的,強調人類要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從增強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的角度講,這種觀點是積極的。但是,這種哲學過度強調征服和開發自然界,從而造成了對自然界的破壞。這個問題出現的根源,就在於這種哲學沒有把自然看成有機的存在、看成人類的養育者,沒有從倫理和情感的維度來對待自然。
實際上,完整意義上的唯物主義不僅強調認識和改造自然,而且強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具體來說,就是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更強調人對自然的熱愛、對家園故土和生存環境的親情、對宇宙造物化育的感恩。它主張順應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主張像熱愛自己的家園那樣熱愛養育人類自身的自然界,追求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它雖然強調運用人類的智慧來認識和改變世界,卻不試圖將一切都據為己有,而是在創造物質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后,以審美的、情感的態度來對待世界。德國著名詩人荷爾德林“勞作之后,人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的詩句,就是這一態度的生動寫照。
恩格斯曾經指出:“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而自從歷史也被唯物主義地解釋的時候起,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也在這裡開辟出來了。”唯物主義必須隨著人類實踐的發展創新自己的理論形態。在倡導生態文明、應對生態危機的當代,應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承認自然是人類的養育者,然后再研究如何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改造和利用自然。庄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事實上,天地對於人類也有大德而不言。當代唯物主義哲學應當正視物質世界與人類之間有情的一面,將這些情感的內容融化到思想理論之中,從而實現對唯物主義新的認識和發展。
人類不僅存在於物質世界之中,也生活在精神世界之中。向自然界索要物質產品以滿足生存需要,會隨著文明的進步而逐漸變成相對次要的方面。有一個健全的心靈,對自然有審美、有熱愛、有感恩,將會與認識和改造自然同等重要。充分認識唯物主義的情感向度,從這一角度來認識哲學、認識世界、認識人本身,對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為解放軍軍械工程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