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程冠軍:儒家思想與中國夢
2013年05月17日15:48   來源:理論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儒家文化既有“大同”之理想,但也沒有完全脫離現實。禪讓制時代終結之后,“大同”社會變得越來越遙遠了。為此,在最終目標遙不可及的情況下,孔子又提出了一個中長期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小康”。儒家對“小康”的解釋是: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身體,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如今既然天下再也無法行大道,天下已經成為一家一姓的天下了。人人隻孝敬自己的父母,愛護自己的子女,生產財物和付出勞動,都隻為了自己。有地位的人將爵位傳給自己的子弟,然后不斷地加固城池以保基業永固,並且按照禮義來制定法度,確立君臣的名分,加深父子的恩情,使兄弟和睦、夫妻和諧。由此而設立各種制度,劃定田裡疆界﹔以此推舉賢達的人,獎勵為自己效力的人。這樣一來,人和人之間就會產生盤算和陰謀,戰爭也就由此而起。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這些代表人物,他們治理國家都是通過上述標准來進行的。這六位賢君,沒有一個不是小心謹慎地運用禮制來治國的。他們以此來確立社會的是非標准,使百姓既誠實守信,又知錯能改,崇尚仁愛,講求禮讓。整個社會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果有人違反法度,即使是有權有勢的人,也會被繩之以法,而廣大民眾也會對其人人喊打。這樣的社會就叫做“小康”。
  儒家認為,在“大同”社會裡,財產公有,人人平等,社會和諧。這是人類的最高理想。“小康”則比“大同”低一個層次,是建立在小生產、小農經濟和私有制基礎上的封建世襲社會,但即使這樣,隻要像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六位賢君那樣,以德和禮治國,做到治理有方,就會實現社會穩定,國泰民安。
  儒家思想既提出了“大同”與“小康”社會的理想追求,同時,也給出了實現這個目標的方法路徑,這就是《禮記》 《大學》篇所提出的“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認為,隻要按照這個17個字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就可以達到“小康”,同時就可以一步步接近“大同”世界。
  儒家的“小康”與“大同”是封建社會形態下的朴素理想和至高追求,也是古代中國的中國夢。為了這個夢想,仁人志士和封建士大夫們在舊中國的漫漫長夜裡苦苦追尋了2000多年。古代中國的中國夢雖然沒能夠實現,但它卻是一盞不滅的燈火,永遠點燃著中華民族的希望之光。 (來源:《理論網》)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