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政府換屆的重要一年,深化機構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正面臨重要的時間窗口。最近出台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一個突出的亮點是“放權”,即按照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在削減政府不適當干預經濟社會的權力上,既有原則上的要求,也有具體、可操作的措施。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砍掉哪些權力?從實踐層面看,具體涉及到三個放權:向市場放權、向社會放權、向地方放權,由此進一步激發經濟和社會發展活力,走向公平可持續發展。
推動政府向市場放權
激發市場活力
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發展方式的核心在於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轉變政府經濟職能,改革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運行機制。從改革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運行機制的現實需求看,主要矛盾在於政府向市場放權。這些年,政府經濟職能轉變不到位,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運行機制有所強化,主要在於政府向市場放權不到位。政府對市場的干預過多、過細,並側重於短期市場干預,使得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面臨難以克服的政策與體制瓶頸。在更大程度和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重在推動政府向市場放權,在這個前提下實現政府經濟管理方式由管微觀、管審批、管短期向管宏觀、管監管、管中長期轉變。
一、進一步減少經濟領域的行政審批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確實需要防止“市場失靈”,但過多對微觀經濟主體設定前置性的行政審批,不僅會降低經濟運行效率,降低經濟活力,同時也難以保証企業在通過行政審批后就不會做出危害社會的事情,並造成權力尋租現象。因此,防止“市場失靈”主要不在於設置行政審批,最有效的辦法是加強市場監管,變事前的控制為事后的有效處罰。這次機構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方案提出減少對企業投資項目、生產經營活動的審批事項,減少資質許可和行政事業收費,改革工商登記制度等,為減少經濟領域行政審批權明確了改革對象。在下一步的改革中,需要結合非公經濟新36條進一步細化落實,釋放民營經濟發展潛力。同時,也需要強化政府的市場監管職能。
二、推動壟斷行業的經營權向社會資本放開。多年來,壟斷行業存在的一個重要的理由是這些行業的發展關系到國計民生,由國有資本壟斷經營才能克服“市場失靈”。從改革實踐看,行政壟斷這種經濟管制方式不僅難以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和提高社會的普遍福利,還會造成新的“政府失靈”。以這次鐵道部並入交通運輸部為例,鐵路行業的政企分開邁出了重要一步,但並不意味著行政壟斷被打破。鐵路行業要健康發展,還需要打破行政壟斷,建立有效的競爭機制。應當看到盡快破題壟斷行業改革,尤其是打破行政壟斷,已成為深化市場化改革、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課題。考慮到城鎮化發展轉型的迫切要求,需要盡快推動壟斷行業的經營權向社會資本放開,打破民營經濟進入的“利益玻璃門”,尤其是在鐵路、電力、電信、郵政、石油等基礎領域放開市場、引入競爭,廣泛地吸納社會資本投資,利用市場機制促進投資方向和投資結構轉型。
三、減少資源要素價格的行政管制權。改革開放以來,價格改革採取了漸進式的步驟,在一般商品領域絕大多數產品價格已經放開,但資源要素領域的價格改革嚴重滯后。盡管煤炭價格放開了,但煤、電、油、土地、礦產資源等資源要素價格仍保持著不同程度上的行政管制。正是由於這些領域的價格管制,使得資源要素價格難以反映資源要素的稀缺程度,難以形成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價格。由此使得資源環境成本難以反映到企業成本中去,造成低成本擴張、資源環境代價過高的投資擴張模式。從轉變發展方式的客觀要求出發,與破題壟斷行業改革統籌考慮,應當盡快減少資源要素價格的行政管制權,逐步使資源要素價格能夠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供求關系,使資源環境成本反映到企業成本中去,倒逼和激勵企業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主體力量。
四、減少過多通過產業政策干預企業的行政權力。在特定條件下,產業政策有利於推動產業向社會需要的方向發展,但產業政策運用過多,就會造成政府對市場經常性的干預,不利於公平的市場競爭。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以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出台為例,政府大大強化了產業政策。但也應當看到,危機時期的政策如果固化、常態化,就會使企業主要依靠優惠政策,而不是依靠市場競爭生存發展。這樣,就很難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反而不利於產業轉型升級。從這兩年太陽能光伏產業面臨的困境看,主要靠政府優惠政策發展起來的企業往往是不長久的。應當看到,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經濟轉型的初期,需要政府對一些特定的產業進行扶持,但不宜出台過多、過細的產業政策。減少過多通過產業政策干預企業的行政權力,才能強化市場競爭機制在促進經濟轉型中的有效作用。對於必須保留的產業政策,也應當建立在市場競爭的基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