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光明專論:災難砥礪我們不屈不撓追逐中國夢
——寫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前夕
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3年05月10日08:38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當中華民族為實現中國夢而信心百倍、奮勇前行的關鍵時候,四川蘆山地震突襲而來。中國大地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以來的又一次重創,大自然再次考驗著偉大復興征程中的中國人民。

多難興邦。面對災難,我們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同心同德、自強自信、科學高效、人民至上,再次展開了波瀾壯闊的抗震救災斗爭,再次創造了抗擊災難的中國奇跡,再次奏響了砥礪奮進的雄渾交響。事實又一次証明:任何艱難困苦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任何大災大難都阻擋不了中國人民追逐中國夢的前進步伐。

抗震救災再次推助中國精神升華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越是在困難的情況下,越是要增強全黨全國人民同舟共濟的凝聚力,越是要鼓起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精氣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歷經磨難終未改、不屈不撓永向前的品格的凝聚與集納,猶如黃河長江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召喚著中華民族愈挫愈勇、昂首前行。這次蘆山抗震救災的日日夜夜,就像5年前抗擊汶川特大地震感天動地的場景一樣,無處不體現出中國精神的凝聚力。山河破碎但追求幸福生活的夢想沒有破滅,大地瘡痍但重建美好家園的期盼沒有喪失,災區人民始終堅信黨和國家的堅強領導,堅信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力量。正是靠這種信念和精神,蘆山不懼、雅安雄起,穿越災難、砥礪奮進。

集合在愛國主義旗幟下,中華民族凝聚起磅礡力量。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偉力。在華夏這塊熾熱的土地上,無數仁人志士為民族振興拋頭顱洒熱血,鑄就了“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的“家國一體”愛國情懷,將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一旦民族有難就義不容辭地赴湯蹈火。中華民族所獨具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精神,深刻體現了仁愛友善互助的思想,也激發起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道義責任。魯迅曾說,“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人才有真進步”。這樣的民魂,關乎民族興衰、國家成敗。中華民族精神在汶川抗震救災中得到突出展示,這次蘆山抗震救災又充分彰顯。從黨中央國務院第一時間決策部署到全國公民踴躍捐款捐物獻血,從人民軍隊飛馳前線到醫護人員救死扶傷,從黨員干部身先士卒到災區群眾自救互助,從工程人員搶通保通到志願者無私援助,從社會各界籌措物資到大小企業伸出援手,從廢墟上飄揚的黨旗國旗到“朋友請喝口水再走”的標語,無不真切地體現出祖國有難、全民擔當的“民族魂”、“中國心”。災難是一場考驗,考驗著中華民族的愛國意志﹔災難是一次檢閱,檢閱著中國人民的民族大義。沒有什麼比災難突降更能熔鑄人們的愛國意志,沒有什麼比患難與共更能展示我們的民族團結。蘆山地震的救援過程,再一次使中國人民在災難中懂得家國一體的意義、同心同德的重要、眾志成城的作用。這無疑是“中國精神”的又一次升華。

行進在時代精神大道上,中國人民激發出不竭動力。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與時俱進的根本動力,也是我們抵御自然災害、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制勝法寶。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為抗震救災奠定了堅實基礎。汶川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我們用17600億元巨資,在不到三年時間裡,不僅兌現了再還人間一個錦繡巴蜀的庄嚴承諾,而且實現了四川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這次應對蘆山強烈地震,又一次展示出改革創新的不竭動力。震后幾天之內中央和四川省已向災區撥付補助資金25億元,各種救災物資源源不斷涌向災區,各種先進救援、醫療、生活設備匯集災區。在汲取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救災經驗基礎上,國家在救災體制、救災方式、救災管理、救災手段、聯動機制及救災資源的配置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創新,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應急響應、救災救援、危機處理、恢復重建等機制,各種社會資源的調動和組織也更加科學有序。國家不斷加強防災減災法律制度改革,健全突發事件應急體系,法制精神進一步加強。改革創新還體現在開放式救災,在第一時間將信息公告天下,及時公布最新災情統計和救災進展,使公民知情權得到充分保障。

(責編:萬鵬、朱書緣)

相關專題
· 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