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新書評介:歷史深處的真知灼見
赫治清
2013年05月02日09: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高翔撰著的《在歷史的深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一書,有理論高度、研究深度、史料厚度,傳達了作者對學術研究的執著追求和誠摯心聲,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優秀史學論文集,讀來令人格外欣喜振奮。

該書收集了作者13篇論文(其中不少屬首次公開發表),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為史學理論與史學史,集中闡述了作者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主張﹔中編和下編則分別為明清史專題研究與人物研究。獨具匠心的三個單元安排,反映了其中的內在邏輯聯系,值得稱道。《馬克思主義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道路——以歷史學為例》,原發表在《馬克思主義研究》2005年第二期上。作者認為,20世紀中國學術經歷了兩次學術轉型:一次是從傳統到近代的轉型,一次是從傳統、近代到現代的轉型。這兩次轉型構成了20世紀中國學術史的核心內容。時至今日,這一觀點仍是國內學術界有關20世紀中國學術有說服力的概括和總結。

作者強調,堅持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學術就從本質上堅持了科學精神和科學原則﹔掌握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學術就從根本上掌握了自己的未來。在歷史新時期,中國學術要走向新的繁榮,必須一如既往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決不是簡單的口號,必須落實在具體的科學研究之中。為此,作者進一步概括了中華民族求是、求真、經世的優秀學術傳統,並指出自從有了馬克思主義指導,中華民族的優秀學術傳統就有了新的科學內涵,它和二為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道構成中國現代學術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學術傳統並行不悖。

同時,作者也嚴肅地指出,中國現代學術存在一些值得警惕的傾向,在史學界具體表現為盲目跟從西方學術,否定馬克思主義史學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優良傳統,特別是否定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性。當代中國知識界如果不加分析地盲目跟從西方學術,不但在學術研究上是一種沒有出息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它將斷送中國學術的獨立性,葬送中國學術的未來。

近10余年來,作者一方面把自己的研究對象上下延伸、左右擴展,另一方面大力提高理論素養,開拓研究視野,從而使學術研究更富思辨性、理論性,做到了兩個堅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堅持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學術傳統。該書的中編和下編正是作者在明清史研究領域身體力行結出的碩果。通過梳理大量史料,作者揭示出以程朱理學為主導的清初理學的興起推動著滿漢民族的融合,為清初倫理道德秩序的重建、為清代政治的規范化運行、為清代中國從動亂走向安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論支持。這是在清史學界第一次將清初理學置於應有的歷史地位,已為學術研究同行普遍認同和廣泛引用。

該書《后記》說:“中國學術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能不能超越狹隘的自我,真正從自然與社會的歷史深處,從不同文明的相互作用中,獲取進步的靈感和動力。”我想這就是這部史學論文集題名為《在歷史的深處》的主旨所在。作為史學工作者,要深刻感受到自己時代的真正價值,肩負起自己的使命,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學術研究,透過紛繁的歷史現象揭示隱藏在歷史深處的本質和規律,從而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歷史借鑒和理論支撐。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新書評介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