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周文彰:要全面地看問題
——在公務員隊伍能力建設專題研討班結業式上的講話
(2010年10月21日)
2013年04月27日17:1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我們幾乎都聽過這樣的問題:樹上有十隻鳥,開槍打死一隻,還剩幾隻?

孩子十有八九會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九隻!”

標准答案是:一隻不剩!理由是,槍聲一響,沒打死的鳥都飛走了。

可是,有這麼一位孩子,他上了大學,一天老師向全班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從而老師和這位大學生發生了如下對話:

老師:“樹上有十隻鳥,開槍打死一隻,還剩幾隻?”

學生反問:“是無聲手槍麼?”

老師:“不是。”

學生:“在這個城市裡打鳥犯不犯法?”

老師:“不犯。”

學生:“您確定那隻鳥真的被打死了嗎?”

老師:“確定。”老師已經不耐煩了,“拜托,你告訴我還剩幾隻就行了,OK?”

學生:“OK。鳥群中有沒有耳朵聾的?”

老師:“沒有。”

學生:“有沒有鳥是關在籠子裡的?”

老師:“沒有。”

學生:“打鳥的人眼睛有沒有花?”

老師:“沒有花,就十隻。”

老師已經滿頭是汗,下課鈴聲響起,但學生仍繼續問:“有沒有鳥傻得不怕死的?”

老師:“都怕死。”

學生:“會不會一槍打死兩隻?”

老師:“不會。”

學生:“嗯,如果您的回答沒有騙人,”學生滿懷信心地回答,“打死的鳥要是挂在樹上沒掉下來,那麼就剩一隻﹔如果掉下來,就一隻不剩。”

我不知道這段對話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還是短信創作者們編出來的,反正我被對話震撼了,確切地說,我被這位大學生的反問震撼了。

首先,面對貌似簡單的問題,大學生開始了復雜、縝密的分析與思考。

其次,大學生機智地跳出了問題設定的圈套和陷阱,讓自己的思維步步緊逼問題背后隱藏的漏洞以及標准答案所忽視的許多可能性,接近事情的本質。

第三,老師和父母們世代傳遞的這個普通問題,被這位大學生演繹成一個全面地看問題的生動而深刻的故事,成為我們今天領導干部的重大話題。

讀著這段對話,我想起了幾年前在工作中碰到的一件事。這件事,由於工作人員忽視全面地看問題,釀成了不小的但卻又是司空見慣的錯誤。

這段對話和我碰到的這件事,使我感到,領導干部必須學會全面地看問題。隻有全面地看問題,答復問題才能妥帖,解決糾紛才能服人,處理工作才能公允,制定方案才能嚴密,辦理案件才能准確,關注民生才能周全。對於領導科學發展來說,學會全面地看問題更加重要,科學發展就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的首要任務。一個不能全面地看問題的領導干部,怎麼可能領導好科學發展呢?!

與全面地看問題相反的,是片面地看問題。片面地看問題,就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隻看見局部,看不見主體,隻見樹木,不見森林﹔隻停留在表面,看不到實質。這樣看問題,按照毛澤東同志說法,“沒有不出亂子的”。因為,片面地看問題,就不可能實事求是,就不可能從實際出發。

亂子有大有小。小亂子,小到惹人生氣、讓人失望、令人感到不平﹔大亂子,大到冤假錯案、決策失誤、片面發展等等,它們都直接影響執政成效,影響黨和政府的威信。

影響我們全面看問題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因素是主觀性。所謂主觀性,就是不知道客觀地看問題,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觀點看問題。不是從事物及其規律出發,而是從主觀願望、主觀臆想、主觀經驗等一類的東西出發,用主觀願望代替客觀實際,用主觀臆想代替客觀事實,用主觀經驗代替客觀存在。這樣看問題,是不可能全面的。

第二個重要因素就是表面性。所謂表面性,就是不深入事物裡面進行精細的分析和研究,僅僅站在那裡遠遠地望一望,粗枝大葉地看一看,就作結論或決斷。這樣看問題,隻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可能接觸事物的深層,最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而掌握不了事物現象背后的實質。

表面性的一個特殊表現是“在此之后”,便是“由此之故”,即認為在后發生的事情,是在先的事情引起的。例如,一個人受到領導批評,就認為一定是先到領導那裡去過的人告了狀﹔一項政策頒布后,一切成績都歸功於這項政策,等等。兩件事表面上相繼發生,就斷定他們之間有因果關系,因而,我把它歸為表面性。

表面性造成片面性,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觀性。主觀性是總禍根,對中國革命曾經造成嚴重危害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要害是主觀性,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造成嚴重危害的“大躍進”狂潮的要害是主觀性,發動“文化大革命”引發中國“十年動亂”的思想根源仍然是主觀性。所以,我們黨一直在同主觀性作斗爭,提出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

一個領導干部看問題為什麼會發生主觀性?一方面可能有素養和能力問題,例如哲學素養差,沒有牢固樹立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知識結構不健全﹔觀察分析問題能力弱等等。另一方面可能有品德和作風問題,例如故意抓其一點,不及其余,故意偏聽偏信甚至有意混淆主次,顛倒是非,深入實際裝模作樣,調查研究浮光掠影等。可見,能否克服主觀性,做到全面地看問題,歸根到底要加強個人修養,特別是黨性修養。

全面地看問題,是一個難度很高的要求,光有主觀條件還不夠,還受到事物復雜性的制約,受到社會政治環境的影響。正因為做起來難,所以有人竟然認為不應該提出這個要求。這是不正確的。我們不能因為人難免犯錯誤,就不能提正確性要求。列寧說得好:“要真正認識對象,就必須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系和‘媒介’。我們決不會完全地做到這一點,可是要求全面性,將使我們防止錯誤,防止僵化。”

在學員們即將結業離校之際,我送大家一句話:要學會全面地看問題,希望對你們今后的工作人生有所啟迪。

(責編:趙晶、朱書緣)

相關專題
· 周文彰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