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學習連線)
劉士林:科學理解城鎮化的內涵
2013年04月24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當前,關於城鎮化的討論非常多。那麼,城鎮化概念的准確內涵到底是什麼,它與城市化、都市化等概念之間又是什麼關系呢?

與城鎮化最密切的概念,主要是城市化和都市化,其中又以城市化的使用最為普遍。從城市社會學的角度看,城鎮化與城市化這兩個概念在中外學術界很少被刻意和明確區別。關於城市化概念的內涵盡管有諸多界定,但綜合各種研究可以得出,城市化是農業性的環境、資源、人口、社會結構、文化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審美觀念等的現代化進程,因為這一現代性的蛻變和生成過程主要是在城市空間中實現和完成的。但以往的城市化研究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其關注點主要集中在農村人口轉變為非農人口上,至於他們是轉移到小城鎮、大中城市還是后來出現的國際大都市和世界級城市群,特別是由城市規模和層級差異所帶來的不同影響,一般學者是很少考慮和關注的。長期以來,人們對城市化和城鎮化不作概念上的細分,經常混搭在一起交錯使用,也根源於此。

在大城市與小城鎮的區別越來越明顯的新形勢下,很有必要在理論上對城鎮化與城市化、都市化作一區分。當今時代是城市時代,不同層級和規模的城市不僅在外觀和形態上有很大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功能和本質上也有不同定位。從層級體系的角度看,當今農業人口和資源等的現代化進程主要可分為三種形式:一是以縣城(縣級城市化區域)為中心的城鎮化,二是以大中城市(區域性城市群)為中心的城市化,三是以國際大都市(世界級城市群)為中心的都市化。它們代表了農業人口和資源的三種不同流動和集聚方式,同時也對不同層級城市的生產生活方式、社會組織結構及文化審美趣味等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但由於城市研究中層級意識的缺乏,這三者間的區別不僅在中國,在西方也缺乏系統研究和理論自覺。對城鎮化、城市化和都市化不加區別,不僅在理論上容易導致各種“偽問題”的產生,而且在實踐中也不利於制定系統性的戰略規劃和有針對性的政策法規。因此,在城市層級差異越來越明顯的當下,正確認識大都市、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在形態、功能上的巨大差異,是全面了解和把握我國城鎮化戰略的復雜內在機制,以及制定層級分明、具有分類指導功能的政策制度的前提。

當前,我們之所以選擇城鎮化概念,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至今“三農”問題仍相當突出,以縣城(縣級城市化區域)為中心的城鎮化無疑是一個重點。但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不能把黨的十八大所提的城鎮化狹義理解為以縣城(縣級城市化區域)為中心的城鎮化。事實上,黨的十八大報告還強調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闡述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時也強調,“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群要科學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緊密銜接,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可見,作為我國國家戰略概念的城鎮化,本身就包含著城市化和都市化的內涵。隻有這樣來理解,才能准確把握我國城鎮化的科學內涵,也才能在實踐中有針對性地推進我國的城鎮化。

本欄目投稿信箱:yefan@people.cn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學習通信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