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災害的系統性反應,顯示特定社會系統的健全成熟
全社會的價值追求需要理性和科學作保障,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既不能驚慌失措、自亂陣腳,也不能過度亢奮、動作走樣。無論對受災民眾在危難之際表現出的人性光輝,還是救援人員作出的無私奉獻,無論媒體報道還是公眾反應,都表現出明顯的克制,因為72小時裡,一切服從拯救生命的目標,而拯救生命需要冷靜、平和與秩序。
抗震救災是人類社會面對自然災害的系統性反應,各方力量能否在最短的時間,由常規狀態而進入非常狀態,並形成默契,反映了特定社會系統的健全和成熟。雅安地震之后,黨中央、國務院決策在先,各方聞風而動,作為系統應急機制的軍隊動作尤為迅捷,8點02分發生地震,9時50分,空軍最高首長已到災區,下午5點,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已緊急出動7500多名官兵、10架飛機赴災區展開救援行動。部隊的到達不但給施救提供了生力軍,而且穩住了大局,穩住了人心。人心穩了,秩序有了,理性精神和科學態度就有了基礎和環境。
抗震救災由多個環節組成,牽涉到各部門的工作。信息是救援的前提條件,9點18分直升機就起飛前往災區採集信息、了解災情,11點左右,地震部門就向公眾發布了第一次災情傷亡通報。手機信號中斷了,但微信、微博等仍然暢通,大大減輕了群眾對地震的恐慌。中午12點,電視和網絡上就能看到航空遙感影像,受災最重的地區和范圍被精確地確定下來,專業救援隊伍和重型救援設備隨之出發。在醫生、救援隊等專業人士自動集結,迅速前往災區的同時,四川省一級交通部門也及時下達命令,要求留下生命通道供醫療救援隊伍通行,其他所有車輛包括各類物資運輸車輛停止進入。各部門環環相扣的配合,體現出中國社會已經具有了某種自我協同性,這種基於理性和科學之上,但又超越自我中心主義的個體理性或者部門理性的集體理性,是未來中國發展更趨穩健所必不可少的素質。
國人的自律互律,反映出公民責任已經成為社會主流
汶川地震以來的五年,也是中國社會公眾參與進展迅猛的五年,信息技術的發達和自媒體的普及,極大地便利公眾參與抗震救災。但救災不但是項“專業活”,而且必須高度組織化,要是熱情有余,配合不足,反而會造成彼此干擾。從汶川地震中吸取了寶貴教訓的網民,這次表現出高度自律,很多人發布“前往災區十大注意事項”、“不要去災區搗亂”、“不信謠、不傳謠”、“不要潑冷水”等冷靜帖子,明星在發起捐款的同時,也相約不要前往災區以免添亂。抗震救災需要個人有所表現,但至少72小時內,舞台的主角是等待施救的受困人員,任何人不能為表現自己而表現自己,混淆了角色關系。國人的自律互律反映出公民責任已經成為社會主流,還反映了經常表現出情緒化的草根輿論在重大場合並不缺乏理性和責任感。這不僅大有利於抗震救災,更體現了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並將進一步推動這樣的變化。
以今天人類的科學水平,不管地震還是其他重大自然災害還將發生,其嚴重程度仍可能超出人類的預期,以今天中國的技術裝備和管理能力,還會遭遇各種自然的和社會的挑戰,隻要善於學習,認真從類似場合或事件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理性客觀的精神和科學嚴謹的態度,齊心協力,一定能夠克服各種困難,推動中國社會更快地進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為上海大學中國社會轉型與社會組織研究中心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