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郭繼民:作為“發生”的智慧
2013年04月11日08: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眾所周知,智慧是無形甚至神秘的,然而它又確實存在。智慧存在於哪裡?從某種意義上說,智慧存在於“發生”之中,或者說“發生”是智慧的一個顯著特征。

之所以說“發生”是智慧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因為“發生”是檢驗智慧與否的試金石。平時,人們習慣於把知識、聰明(腦子反應快)與智慧等同起來。事實並非如此。有些人談起來滔滔不絕,看起來很有知識,人也聰明,但當碰到具體問題時則會卡殼,誤了大事。這顯然稱不上智慧。看看歷史,趙國的趙括人很聰明,記憶力超強,談起兵法頭頭是道,但真打起仗來一敗涂地。三國的馬謖,“口頭兵法”也相當嫻熟,但最后卻被“口頭兵法”誤了性命。可以肯定,這樣的人即便今天仍為數不少。可見,僅僅靠“不在場”的談論是無法檢驗智慧與否的。隻有在正在發生的具體場景中,才能真正辨別一個人是否智慧。

智慧似乎總是隱藏的,具有大智慧的人日常行為與常人無二。然而,在關鍵時刻,他們的智慧之光則會閃現出來。這裡的關鍵時刻,強調的就是正在“發生”的現場(禪宗尤其強調“當下見性”)。人們贊嘆某人具有大智慧時,也總以其在關鍵時刻的“現場作為”佐証之。譬如,“千鈞一發之時”,有智慧的人總能沉著冷靜、當機立斷,作出恰當合適的選擇。倘若事情已經結束,大部分人都能作出正確選擇,“事后諸葛亮”的做法顯然談不上智慧。智慧的“發生”特征表明它並非凝固的儲藏品,而是處於流動中的“生成”。

智慧如此誘人,如何才能得到呢?答案是憑借“智”和“慧”。這樣回答似有循環論嫌疑,其實不然。因為這裡的“智”和“慧”非彼“智慧”,我們平常連用的“智慧”乃追求之果,而此處之“智”和“慧”則為“智慧”之因。

先說“智”。以字形看,智從“知”從“日”,說的是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孔子言“學而時習之”,《大學》曰“格物、致知”,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的《日知錄》(“日知”,“智”也),都強調了知識學習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知識(智)乃通往智慧的必要階梯。很難想象,有大智慧的人沒有任何知識。

再說“慧”。以字形看,慧從“彗”從“心”。“彗”,掃除義,與“心”合,意為淨心。在佛家看來,達到“慧”須靠“時時勤拂拭”的不舍修行,亦即實踐。也就是說,要得到智慧,必須將理論知識與親身實踐結合起來。脫離實踐,智慧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面臨“千鈞一發之時”不可能有智慧之舉。

在“慧”的親身實踐中,尤其應重視“慧”的“修心”含義。修心,就是要時時清掃蒙在心靈上的灰塵。隻有心明淨了,才不為陋見、邪見所迷,才能達到澄明狀態。清除陋見、邪見,首先要求加強道德修養。無德之人的聰明不過是“狡猾”,何談智慧。

由此可知,追求作為“發生”的智慧,既離不開淵博的知識,也離不開豐富的實踐和心性的修養。淵博的知識在於擴大視野,豐富的實踐在於提高能力,而心性的修養在於培育崇高的品德和開放的心靈。隻有把知識、實踐和心性結合起來“修煉”——悟理、修慧、修德,才能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游刃有余。也隻有到那時,我們才能隨時調動這種作為“發生”的、圓融無礙的大智慧。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學術隨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