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最美事件”著實溫暖了一度讓人覺得日漸冷漠的當代中國社會,人們因此而感動,而興奮。感動,是因為“最美事件”的主角都是平凡的人,也都是日常生活或職業生活中的平凡事,但他們所做的平凡事,展現了人性偉大的一面﹔興奮,是因為這些事件有力回擊了社會道德淪喪現象,讓我們看到:道德仍然流布於社會的各個角落,守護著我們的生活,為當代中國社會的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道德之美在於它體現了人們對道德的自覺與自主,道德行為之美不在於定格的剎那,而在於長久的日常堅守所構鑄的那道流動的風景。
“最美事件”之所以“最美”,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最美事件”及其主角們頑強地守護著當今社會的道德底線。當代中國社會正處在轉型時期,“崇高”、“自我完善”等曾經的共同體道德要求被許多人從自己的世俗生活中驅除出境,道德的崇高性與現實價值被世俗生活所僭越﹔有些人甚至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設立道德要求,借助文化娛樂化、后現代化的洪流,“率性”、“隻要高興就好”、“活在當下”等被貼上道德的標簽。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仍有著一大群人在抵制、反思這種祛道德化的思想,他們堅守著自己的道德追求,不為世俗潮流所動,頑強地守護自己和社會的道德底線。在他們周圍的許多人鑽營於碌碌俗功乃至漠視道德、鄙棄道德的時候,他們的堅守成了一道耀眼的風景。二是“最美事件”是平凡人的平凡作為,但這些平凡人的平凡作為卻極好地詮釋了“道德”之為“道德”,其實質乃是人對自身生活的自主反思與自覺要求,它體現的是人的內在價值追求,而非被動地行為符合規范要求。
在對道德的認識中,人們一般把道德理解為一種規范、約制,認為道德是一種義務的強加,是社會加之於個人的束縛﹔在對人的行為規范引導方面,道德則被解讀為外在的規范性要求。雖然在一般意義上,這種理解並沒有錯,因為,落實到行為要求上,道德確實強調人們的行為應當遵循一定的倫理原則與道德規范,強調義務的正當性與優先性。但是,需要強調的是:道德首先不是一種規范,而且道德的本質也並不在於規范。從其本質看,道德所表達的乃是人們對自身生活的自覺反思與自主把握。把道德解讀為一種規范或規范的體系,或解讀為外在約束,是曲解了道德,因為它忽視了道德作為人對自身存在方式的選擇與反思的內在性與自主性。規范的意義並不是道德的本質意義所在,主體的自覺、自主才是更貼近道德的本質意義。
經媒體發掘而走向台前的眾多“最美事件”啟示我們:盡管當代中國社會在急劇的轉型時期遭遇了道德價值層面的劇烈動蕩與重構,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德就已經從人們的生活中隱退了﹔事實上,眾多“最美事件”表明,美德始終流布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之中,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職業生活之中。
優秀是一種習慣,德性要在訓練中成長。“最美司機”吳斌在被從空中飛落的鐵塊迎面擊中腹部和手臂,導致肝臟破裂,肋骨多處骨折,肺、腸挫傷的危急情況之下,仍強忍劇痛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車措施,並疏導乘客安全下車。與其說這是源出於吳斌的崇高道德品質,不如說是源出於日常中養成的駕駛習慣或練就的職業操守:吳斌就職杭州長運公司10年間,安全行駛100多萬公裡,相當於繞地球近30圈,從來沒有發生過一起交通事故和旅客投訴。可見,他是在日常的職業生活中養成了良好的駕駛習慣和職業操守。然而,正是這日常養成的駕駛習慣與練就的職業操守成就了他在危急時刻的光輝行動,正是那日常的平凡堅持成就了他們的道德偉岸。正像一位網友所說,“隻有當敬業成了習慣,深入骨髓,才有可能在生命的最后瞬間爆發出超出想象的能量。”這再一次驗証了亞裡士多德的箴言:“優秀是一種習慣”,“道德德性是通過習慣養成的”,“品質來自相應的活動”。品質追隨相同的實現活動——要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必須有所行動,公正的人是由於做了公正的事,節制的人是由於做了節制的事。相同實現活動就是指人在面臨行為選擇時所確立的一致的選擇取向,即所謂優秀的習慣,當優秀成為一種習慣,習慣的自然流露就是優秀。由此可以認為,道德教育不應僅停留在理論宣教或灌輸的層面,還應加強道德實踐或道德訓練的內容,在道德實踐與道德訓練中培養受教者的道德習慣,並在不同的選擇情境中強化對道德的認知、提升道德判斷與道德選擇的能力。實際上,日常的習慣養成與職業訓練本身就是某種意義上的德行訓練,如果忽視日常生活與職業生活中的平凡作為的訓練,道德教育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實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