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黃金簡史》中的哲學智慧
陳志龍
2013年03月19日11:19   來源:新華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讀《黃金簡史》一書,一幅幅幾千年人類貪婪本性與文明歷程交織融合的歷史畫卷次第展開。作為貴金屬,黃金見証了人性的貪婪與恐懼、迷戀與困擾。 一部貴金屬作為特殊等價物、執行一般價值尺度職能的歷史,折射出人類文明史的嬗變。一部“金書”在歷史輪回中記載人世間的滄桑。

  古埃及,隻有皇室才可以使用黃金。古埃及的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在位時,是一位大規模的黃金建筑營造者,她建造的底比斯主神紀念碑和王宮, 足以讓后世的法王路易十四和他的凡爾賽宮都黯然失色。兩根高達100英尺的純金梁柱,高於后來的梵蒂岡教廷。以色列國王所羅門的頭冠、酒具、盾牌、座椅、都是純金的,當希芭(今日也門)女王來朝拜所羅門時,一次就帶了3噸黃金。黃金成為彰顯權力、非凡財富以及與上帝親密無間的介質。

  生活在滿是黃金的世界裡的帝王就幸福嗎?除了圍繞權力與財富的宮廷陰謀,書中也有許多傳奇的故事。公元前750年,小亞細亞(今土耳其)的佛裡吉亞王朝,有個國王叫邁達斯(Midas)。傳說他因善待酒神巴克斯(Bacchus),而獲得了點石成金的本事,但是這卻給達邁斯國王帶來了麻煩。他很快發現了自己的錯誤,食物,在他手指觸及的一剎那,變成了金塊。甚至他的愛女,在他擁抱的一剎那,變成了黃金雕像。達邁斯懇求巴克斯解除這該死的魔咒,使一切復原。

  黃金問題是研究貨幣銀行學的“聖杯”。黃金歷史上本能地與貨幣貶值和通脹相聯。古羅馬時,黃金的初始作用既是裝飾又是鑄幣,帝王的權杖、衛士的鎧甲、甚至騾馬的腳蹬都是金的。古羅馬人對黃金的需求和消費量極大,盡管當時年產量至少已有5噸左右,但是羅馬人還是發現黃金不夠用,因為自然界給黃金和白銀的提供設置了上限,尼祿(Nero)大帝就採用了貨幣貶值的辦法。公元260年,羅馬皇帝使得銀幣的貴金屬含量隻有4%,從而導致了劇烈的通貨膨脹,這也是人類最早因貨幣注水引發的通脹。

  絕大多數的黃金為君主和宗教首領所把持,猶太人進行禮拜的教堂的神龕,一些著名的宗教場所,如位於今天耶路撒冷的哭牆,當時,其內部宮牆上都是以黃金制作的熠熠生輝的鑲嵌物和裝飾品。公元532年,位於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的聖索菲亞教堂建成時,就耗費了12噸黃金。監造整個過程的拜佔庭皇帝查士丁尼大帝是一個十足的黃金愛好者,他繼承了32萬磅的黃金,並以黃金賄賂敵國,苟且求安,使其領土免遭入侵。

(責編:趙晶、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