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丁汀 何璐 李堅
2013年03月17日09: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創新 制度保障活力涌流
在經濟由兩位數增長進入個位數增長階段,各地要怎樣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根本出路在於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
創新,要瞄准高端。“與自己比沒意義,要與世界最高效率比,才叫國際競爭力。”
創新,要找好著力點。“如果把實體經濟比喻成一隻老虎,科技創新和金融創新就像是兩個翅膀,二者一齊驅動發力,發展就會如虎添翼。”
創新,需要體制機制保証。“要圍繞產業問題、轉化問題、財富創造與分配問題,用市場機制、公司機制,大力推進科研機構轉企改制,激發活力。”
依靠誰來創新?要突出企業主體——科技要素必須配置到企業才能發揮生產力作用,也隻有企業才最懂得怎樣將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天津提出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小巨人”發展,遼寧提出建立10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的目標。
更有地方領導將創新的理論上升到文化的層面:“創新是發展的‘上游’,創新文化是發展的‘上游的上游’,沒有創新文化,就沒有創新活動,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
種種探索中,創新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民生 以“釘釘子精神”辦實事
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這是人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景,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著力改善民生,把增進群眾福祉作為最大責任。”談到民生工作,地方領導都強調其分量之重。而民生工作又是具體的,“聽起來比較瑣碎,但都是很實際、很直接”,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
浙江的干部手中拿著一個農民收入的賬本,“經常翻翻賬,時時對對表”,確保農民收入翻番目標如期實現﹔青海“小財政辦大民生”,今年將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保統一為城鄉居民醫保,人均籌資460元﹔江西增加16類疾病納入醫療救助。
數字越細,工作越實,越需要以“釘釘子精神”來努力實現。
民生工作做得好不好,需要讓老百姓說話。“老百姓切實得實惠,都能感受到”。
解決民生問題,離不開轉變工作作風。不少地方領導都談到樹立群眾觀念,知民情、辦實事。
“話向著群眾利益說,事照准群眾心坎干。”“身上沾了多少泥土,心裡就有多少真情,腦子裡就有多少為老百姓辦事的點子。”
踏石留印、抓鐵有痕,民生改善的成效,將在百姓的笑容中呈現。
視覺統籌:宋嵩 張芳曼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