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黨建政治

代表委員熱議發展動力——

兩會·特稿:改革創造新的制度紅利

人民網記者 馬國英 劉維濤 張洋

2013年03月16日13: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深刻把握改革時空方位

【原音】 司富春委員說:“政府工作報告陳述了11個方面的矛盾和問題,講得多、全、實!”張秋香代表認為,困難越多越說明改革勢在必行——開弓沒有回頭箭。 

如何看待中國當前的改革?到了哪一步、應該怎麼干、未來如何走,這些問題需要放在一個時空坐標中考量。

30多年來,我國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改革。依靠改革,我國經濟實現了舉世罕見的高速增長,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在發展的過程中,城鄉差距較大、區域發展不平衡、貧富懸殊、環境污染等問題也日益凸顯。應對解決這些問題,無疑要靠科學發展,而深化改革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司富春委員說:“政府工作報告陳述了11個方面的矛盾和問題,講得多、全、實!”江蘇泗陽縣團縣委書記張秋香代表認為,困難越多越說明改革勢在必行——開弓沒有回頭箭。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深水區”、“攻堅期”……這些是代表委員在審議討論改革所處階段時的高頻詞,與其一起被提及的是“重點領域”、“關鍵環節”。

“改革需要全面推進,但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對全局尤為重要。”中國工商銀行江西省分行行長倪百祥代表說:“一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環節,應該先行突破。”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委員認為,同30多年前普惠式改革相比,今天的改革面臨的局面復雜得多:當初的一些改革受益者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已經成為改革繼續推進的阻力。

由此來看,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無非就是一些利益格局最難打破的地方。

就本次政府機構改革而言,“不該管的放權,該管的管住管好”,要向市場放權,向社會放權。放權,勢必觸動一些長期形成的利益格局,需要政府部門以“割自己的肉、革自己的命”的態度面對陣痛,阻力是顯而易見的。“硬骨頭”之硬、“險灘”之險,就體現在這裡。

“改革與危機賽跑,這並非危言聳聽!”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委員認為,“當前隻有通過改革攻堅化解深層次矛盾、創造新的制度紅利,才能真正掌握改革和發展的主動權。”

凝聚共識探索改革路徑

【熱詞】 “摸著石頭過河”,曾經是中國改革的經典比喻。30多年后的今天,當探索式改革已演進為綜合配套式改革,“頂層設計”一詞應時而興,也成為今年兩會的熱詞。 

在中國的改革中,政治體制改革是引人注目的部分。這個之前似乎有些“敏感”的話題,現在已經變得“尋常”。

從人大會議新聞發言人的答問,到媒體記者的報道,都清晰地說明:這方面的改革不是空喊抽象的概念,也不是照搬別人的一套,而是身邊實實在在的進步。

觀察今年兩會,民主政治進程繼續推進:

同票同權,全國人大代表首次實現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產生﹔

“兩升一降”,來自一線的工人農民代表增加,更多基層聲音進入決策視野﹔

協商民主,在政協會議的平台上,委員積極履職,建言獻策,渠道拓展,工作創新﹔

機構改革,政府改革和建設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環節﹔

……

今天談論改革,無疑增加了許多自信。而這種對改革的自信,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體現。

自信的基礎是共識——中國未來發展最大的紅利還是改革。

共享型改革需要共建型參與,增進共識才能調動民眾的參與熱情,形成上下一致的改革氛圍。兩會上,“尋求推進改革開放的最大公約數”,成為代表委員履職的一個重要取向。

“未來中國轉型的關鍵在改革,而改革的關鍵又在於能否進行頂層設計。”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代表認為。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委員則提醒了另一個方向:改革本身是一個逐步摸索、逐步變遷的過程,頂層設計最多是個方向,下面必須因地制宜自主探索。

顯然,頂層設計與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相得益彰,是一個業已達成共識的改革方法論。而要激發群眾的積極性,形成改革合力,則必須讓改革紅利更普惠。

中華律師協會副會長朱征夫委員更關注法治對於改革的意義:“法治思維,也是推進改革的必須。”法治提供游戲規則,能讓改革和改革者規避風險﹔改革的成果也可以上升為法規和法律,得以鞏固和推廣。

(部分內容綜合新華社報道)

上一頁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