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代表委員手記
二月河:“編外雷鋒團”個個是雷鋒
凌解放代表(筆名二月河、著名作家)
2013年03月04日15:22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人物素描:郭紅鬆

知道我二月河是個作家的人,或許很多,但知道我曾經當過兵的人,或許很少。我是1968年入伍的,在被人們稱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工程兵部隊干了10年。在部隊,我開過山、放過炮、打過眼、挖過煤、打坑道、筑河堤、蓋房子、干掘進工……10年的軍旅生涯,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歲月,也是最重要的階段。我意志的鍛煉、體魄的強健、知識的積累,都來自軍隊這所大學校。如果要問,這段難忘的歲月中給我影響最大的人是誰,我會告訴你,這個人就是雷鋒。

我是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接過雷鋒的槍》這些“紅歌”走進軍營的,接受的第一課就是學雷鋒。我從來沒有懷疑過雷鋒給我人生帶來的正能量,也永遠不會否認“雷鋒精神”在我人生觀最初形成時給我的無形而又無限的滋養。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雷鋒是英雄星空中最閃亮的一顆,我們是雷鋒不折不扣的“粉絲”。

無論什麼時代,無論什麼國度,人類崇拜英雄、崇尚英雄主義的情懷從來沒有改變。雷鋒是我們這代人心中的英雄,也是一個跨越時空、信仰、種族、性別、年齡的英雄。他短暫的人生,並不轟轟烈烈,也沒有驚天動地:普通一兵,做好人,做好事,平平淡淡,水滴石穿。但他“全心全意為人民”和“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的“雷鋒精神”,代表的正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和文化品格。

十八大期間,我在會議間隙去了北京307醫院,看望白血病患者吳英。她才22歲,是一位軍屬,來自我的家鄉鄧州。她說,得知她支付不起昂貴的醫療費后,鄧州“編外雷鋒團”伸出了援手,組織多次愛心募捐,並最終促成她進京接受專家治療。看望吳英時,她不住地稱贊:“俺碰到的‘雷鋒’數不清!”她的話,也道出了我的心聲——我的家鄉雷鋒多!

其實,鄧州“編外雷鋒團”的故事,已經不是新聞了。560名曾經與雷鋒有過親密接觸的戰友們,在退伍、轉業或復員離開軍營后,把“雷鋒精神”帶回了家鄉,在他們各自平凡的崗位上,立足本職,以一生不變的承諾,堅持像雷鋒那樣學習、工作,像雷鋒那樣做人、做事,傳播雷鋒事跡,弘揚雷鋒精神。他們還實現了由自發到組織、由個體到群體的轉變,組成全國最大的學雷鋒志願者團體。誠如家鄉人民送給“編外雷鋒團”的那句話——雷鋒的戰友個個是“雷鋒”,他們做的好事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見,數不清。

我的家鄉雷鋒多,不是假話,也不是大話。有一本書叫《編外雷鋒團》,是陶克和蔣永武兩位同志用10年時間追蹤採訪完成的,寫得真實可信、親切感人。“編外雷鋒團”把“雷鋒精神”與行業管理結合起來,使“雷鋒精神”的學習,既有領導率先踐行的示范效應,又有政策機制的規范效應,讓人們覺得可信、可學、可用,從而使“學雷鋒”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覺、自發的行動,人人都可以當雷鋒。

(責編:萬鵬、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